李曉丹
(吉林省大安市實驗小學)
2011 版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辈粌H是課程標準為我們明確了主動性、自主性的重要,從古至今,自主學習都是每個學生成長成材的重要方式。俗語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辈痪褪歉嬖V我們學習的自主性是多么的重要嗎!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呢?
好的開頭總會讓人產生看下去的思想意識,好的開頭或是疑問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或是精彩讓學生產生欲望之心,或是特殊情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課堂的導入是不可小覷的環節。如果我們都能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們的欲望,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我想學生自然就會自主地進行學習和探究。那么,如何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呢?
教師如果能在課堂的開端設置精妙的疑問,便會引學生“上鉤”,讓學生立即登上主動學習的舞臺。筆者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便采用了這種方式。首先創設了一個請求幫助的疑問情境:“老師是家中老四,小時候因為家中貧窮所以吃東西時爸爸總會把東西平均分,要不然四個孩子是會打架的。一次爸爸把一個西瓜分給我們,大姐分1/4,二姐分2/8,大哥分4/16,我則是8/32,大家都說爸爸偏向,我分得最多,怎么辦呢?到底爸爸分得公不公平?誰能幫助小時候的老師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突然間就躁動起來,紛紛發表意見想來替我解決問題,因為學生們都想去揭開謎底,不用多說別的,學生們學習的自主性已經激發出來了。
所謂“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未知的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皯夷睢笔切≌f、戲曲、影視等作品的一種表現技法,是吸引廣大群眾興趣的重要藝術手段。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同樣會吸引學生的學生興趣。比如:在教學1 +2 +3 +4 +5 +6 +7 +8 +9=?時,筆者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在很久以前德國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因為上課沒注意聽講被老師留在了教室,并給他們出了一道數學題,就是1 +2 +3 +4 +5 +6 +7 +8 +9 +…… +100=?誰先算出來誰回家,算不出來就不可以回家。這個可憐的小男孩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呢?……學生們都被這個大大的懸念給吸引了,因為從1 加9 學生們還要算一會,加到100 太難了。學生們自然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了。
學生們在成長的歲月中,總喜歡讓自己成為主角,成為一個問題的解決者,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在出現不同結論時,學生們更會加入爭論,表達自己的見解,直到有一方勝利為止。往往很多教師都會立即制止,讓學生們停止爭論。其實正因為有了爭論,學生們才會去解放思想,解放自己,釋放自己,讓自己成為知識的主人。
如果在課堂上不能給學生們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就筆者個人來講便是有點空談了。筆者還是以上面提到的《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來舉例。學生們為了幫助老師揭開是否公平的謎底,就把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學具拿出來,用他們的思想方式和方法來自主探究這四個分數是否相等。有的學生把同樣大小的模版用不同的顏色畫了出來,結果發現它們大小相同;有的學生把同樣大小的模版上的各個分數剪下來,然后上下拼在一起,發現了四個分數的模版重合;有的學生把表示四個不同分數的模版通過折疊的方式,發現最后成了一個四分之一的扇形……最后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得出結論:1/4=2/8=4/16=8/32,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們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最終引導學生們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而這個自主學習的時間至少要20 分鐘,如果教師不能給學生們足夠的空間和充分的時間,學生們的學習我想只是走走過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吧!
人總喜歡用“平平淡淡才是真”來形容一生,但總有很多人這樣評價電視劇:“沒個看,平平淡淡的,沒有精彩的劇情,沒有高潮……”所以筆者認為,每一節課就是一集電視劇,如果導演總把這個電視劇導的平平淡淡的,我想每個“小演員”永遠也“火”不了,永遠不能“出鏡”。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巧設“插曲”,讓學生平常的學習生活掀起波瀾,這樣學生才會在高潮跌起的“劇情”中去自主探究,去想辦法,去主動思考,把自己變成學習的主人。例如,筆者在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在學生們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規則圖形的周長后,給學生們拿出一個大樹葉,鐘表等不規則的物體,“這個老師用尺子量了好幾遍,怎么也量不出來,這可怎么辦呢?”這個小“插曲”的安放立即引發學生們的主動性,有的學生眼睛都清亮了,從而產生了如下的效果:
學生們都拿著樹葉看了又看,紛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這便是我們教師所期望的,所要傳授的。成功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們陷入主動思考之中,學生們會自己去想辦法,而不是坐在那里去等老師給的結果。
在冷靜的思考之后,學生們真正地解放了他們的眼睛、雙手、大腦,開始動手探究起來。有的學生用繩子繞一圈,然后再把繩子拉直,再用直尺測量得到結果。有的則把物體在桌面上滾動一周,然后來測量滾動后留下的線段長度。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出的結論,學生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都成為了學生的主人。
在這個小波瀾之中,有的學生們在思考很久之后,仍然沒有良策來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很多學生會選擇合作,向別人請教,向別人學習。而在這個合作過程中,學生們會很認真的聆聽他人,觀察他人,學習他們的方法,從而積累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便是學生們主動學習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
鄭板橋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倍臄祵W家華羅庚說過:“一切創造發明,都不是靠別人教會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斷取得進步?!眱晌幻腋嬖V我們,數學課堂的學習也要靠自己,靠自己主動去學習,這才是適應社會、適應發展、適應將來的必殺技。沒有了自主性,終究會成為機械學習下的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