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雪
(吉林省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正向“信息技術教育時代”轉型。隨著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學生的“零起點”問題也逐步消失。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便可以在學生自身信息技術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教學目標也可以由讓學生初步了解信息技術知識發展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條件體現明顯的不平衡發展,再加上目前我國一考定終身的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高中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普遍不足。這決定了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所要達到的信息技術的教學核心目標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本研究對高中信息技術在信息化條件下,運用新的教學理念,為一線的信息技術教師提供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基于探究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學者韋爾和喬伊斯等人提出。在其專著《教學模式》中,給出的定義是:“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選擇教材、指導在教室和其它環境中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規范”。
在我國,20 世紀80 年代中期才開始引入國外關于教學模式的理論。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將其定義為:“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簡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某種預期的效果或目標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當這些方法和策略聯合運用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或目標時,就能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對教學內容中需要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并進行小組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根本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這中間,教師的作用則是適時的提出問題、提供認知工具和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案。
(1)創設情境。情境是課程開始時的重要鋪墊。情境的成功創設,有利于課程的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情境創設好了,學生才能對將要學習知識產生興趣,才能給接下來對知識探究過程增添無限的樂趣。情境由教師創設,隨后學生進入感知,學生通過感知情境,形成學習準備。創設情境時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行為,把學生的表情和行為作為自己創設情境的一種反饋,并通過積累反饋來不斷改進自己創設情境的能力。
(2)點撥導思。由于學生在信息技術知識儲備上的存在差異,學生在教師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量自然有所不同,是否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師需要給予點撥導思,讓學生在教師創設情境中所產生的思想差距縮小,盡最大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3)組織交流。還是由于學生在信息技術知識儲備上的存在差異,學生對教師所提出問題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對探究的問題進行一次組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口頭的表達整理一下的思路,教師邊聽邊給予一些引導性的建議,排除學生的錯誤的理解,可以讓學生減少無謂的思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也可以給予學生一些肯定的評價,保持學生繼續學習積極性。
(4)整理假設。通過上一個環節的組織交流,每一個學生都有了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這就有了探究的方向。然而,一方面由于高中生升學壓力主要集中在高考考試科目上,導致學生對非考試科目的學習存在著探究的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起點之間的差異、興趣的不同等因素,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探究活動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因此,有必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學生進行探究方向的整理,盡量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探究方案,盡量使教學內容在一課時內完成。
(5)提供資料。由于信息技術自身的技術性特點,信息技術既可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可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課的課堂一般都是各學校的機房,因為計算機存在著很強的操作性,所以探究活動中信息技術不論是教輔工具還是認知工具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甚至達成一種默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供資源,引導啟發;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情境探究、發現學習、協商交流、知識建構、創作實踐和學習反饋的工具。
(6)高效點撥。在完成了上邊的過程以后,教師和學生都完成了探究活動的準備工作,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務。這是探究過程的主題部分,也是花費時間最長的部分,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化。一方面,由于探究教學活動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不同于在傳統課堂上的講授模式,學生必然缺乏心理準備和經驗的積累,心理落差將會不斷大;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課由于不是高考考試科目,沒有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學科那樣的考試壓力。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沒有“權威性”,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尤其是遇到問題時難免表現出急躁、不耐煩,就會想到逃避責任、呈現自由主義。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除了要及時給予探究指導,要加大對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監控,適時嚴格要求,以達到學生學習本課程的教學任務。
(7)總結提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表達。在這個階段,學生要將已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整個課堂上進行交流。通過交流和研討,使同學們共同分享探究成果。教師針對需要學生掌握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系統講授,梳理體系,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鼓勵學生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正確的梳理,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際問題的分析,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應用。促進課堂知識和實際應用的融會貫通。
本文通過對所講述理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針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學生學習特點和探究教學方式的特點,借鑒一般探究教學模式,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現實,構建了適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探究教學模式,主要用于高中學生、信息技術課程;適用于面向信息化課堂的教學體系,適用于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2010.
[2]張義冰,李藝.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理念[M].電化教育研究,2003,(5):16-19.
[3]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5.14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