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衍榮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惠安小學)
口語交際課,是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自己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摸索了十年,對閱讀課文的一般模式基本了解,但對于每單元中的口語教學的概念一直含糊不清。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了一點自己的看法。
口語交際課要讓學生得到能力的鍛煉與提高,關鍵在于處理好“怎樣說好”這一環節,即上課時的具體操作。口語課堂相當靈活,充滿了機動性,作為教師要把握上課的目標,即這節課要訓練學生什么。教師明了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我們交際的主題是什么,具體要求又是什么。當師生將這節課的內容和要求了然于胸時,才能有的放矢。所以,每一次口語交際課,都無一例外地帶領學生確立的交際要求,讓每個學生明白說什么,怎么說,這樣就使后面的交際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而且,每個學段,口語交際的要求不一樣,不能妄想一次性把所有要求都列出,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口語交際活動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進行。而且,口語交際講究在什么情境下講什么話,做什么事,講究說話做事的“得體”;這種“得體”的能力和素質只能在具體的交往情境實踐中才能習得。再者,口語交際是現實生活的需要,是人們運用口頭言語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活動,口語交際課進行的口語交際必須是現實生活的呈現或再現。因此,口語交際課必須在一定的活動情境中進行,它具有情境性。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定的情境,通過情境來激活思維,調動學生的表達欲望。同時,教師要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口語的交際提高交際能力。
我在進行《感謝與安慰》這個話題中,依據學過的課文《卡羅納》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創設情境,將學生的思想帶到那兩個充滿感情的世界中,自然學生對于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就準確許多,有感受當然有話說。這些情境的設計具有真實性、現實性、實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單獨的個人是不能構成交際活動的,交際往來必須由雙方或多方才能構成。因此,口語交際課必須呈現多個的交際方面和多種交際往來的形式,具有活動的互動性。長期以來,口語交際教學往往是善于表達、樂于表達學生的殿堂,他們總是在侃侃而談,老師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口語交際教學就變成了少數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而大多數學生則會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產生厭煩心理,那么訓練就會流于形式。為了避免這一情形,教師要多動腦筋,可以教師與學生集體交往、教師與學生個體交往、學生與學生個體交往、學生三人以上的集體交往、小組與小組的交往、學生與其他人的交往等。姜老師的那堂辯論會就很好的利用了這些互動方式,先是雙方各一名代表進行辯論,再是全班參與的自由辯論,最后是各派四名代表的推薦式辯論,這些形式有效地促進了交際的互動性,帶動了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交際中來,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注重評價的激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小學生初練口語,往往膽子小,聲音低,害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當眾出丑,害怕一旦說錯就被同學嗤笑、抬不起頭來,這些問題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治病還得治根”,教師要認識并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讓學生感覺到口語交際課是自己的,是輕松的、自主的自由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把相信人人都能成功口語交際的期望傳達給每個學生,給孩子一個寬松、寬容的環境,營造一個處處充滿友善、鼓勵的和諧氛圍,使孩子擁有舒展的心靈是口語交際教學成功的前提。
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細心傾聽,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引導全體學生學會評價。哪怕是點點頭、一個微笑,都可以表示你的肯定與欣賞。評價要具有指導性、激勵性,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成功的愉悅,使他們敢說、愿說,從而提高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效益。王老師與學生的評價與鼓勵給我留下地印象最深刻,一個羞澀的小男孩,在眾目睽睽之下不知該如何開口,而王老師親切的微笑,溫暖的懷抱給了男孩莫大的鼓勵,使他能戰勝自己,敢于交流,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我想這樣的一堂課,這樣的一位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節課的勇氣,更是一輩子的收獲。
口語交際課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雖然看出了一些門道,但真正實踐起來依然困難重重。我愿做一只海燕,在前輩們的指引下,勤勉好學,積極進取,向一名優秀稱職的教師不斷邁進,路在腳下延伸,而我剛剛起步;路在腳下延伸,而我就在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