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祥
(吉林省長嶺縣大興鎮中心校)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作文教學時,首先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善于觀察的人。教師可以根據作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簡單的描寫,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寫作練習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提高觀察能力時,可以選擇學生身邊人的一言一行、現實生活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等,學生們在這些觀察訓練當中雖然文字表達不多,但學生卻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同時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我們平日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課堂教學活動打造成為開拓學生新思路的教育主陣地。語文學科不同與其他學科,每名學生對每一篇文章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與思想觀念不同,所以其藝術視角也各不相同,呈現多樣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種不盡相同的審美觀念作為學生寫作思維的個性化加以訓練,這種寫作思維與數理學科的思維完全不同,寫作思維因其學科特點,具有多樣性,對于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該引導并且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審美觀念。例如我們每年的高考、中考滿分作文當中,學生都是從一個標新立異的視角去思考,作文中可能沒有華麗的語言,但處處體現著作者的寫作個性與創新能力。例如,在高考滿分作文《車站一瞥》中,作者在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社會現實場景: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佝僂著身軀,艱難地向前行走;一個衣著華麗的女人;一個年輕人;一個身穿西裝的人;一位樸實的農民工人;還有一個旁觀者“我”,這樣簡單而又普通的六個人就構成了車站的一幕。文章通過對這個小場景的描寫告訴人們:現實生活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實質就是一個大的社會,而這一幕中所出現的每個人都在社會現實的舞臺上表演著自己的角色,而簡單的幾個場景的描寫就把文章中人物心靈的美與丑暴露在眾人的眼前。文章中所描繪的這個場景中,只有那位“農民工”的表現讓人敬佩,只有他是最善良、最可敬的。這樣的作文辯證而客觀的闡述了現實生活中的“好”與“惡”。特別是在我們的國家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今天,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這個令人深思的場景對讀者具有很大的現實教育意義。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講評這篇作文時,一定要以社會發展的現實為背景,以國家所大力倡導的榮辱觀為方向,有效引導學生用心去體味這篇文章寫作思維個性的寶貴之處所在。再比如我國偉大的詩人杜甫的《蜀相》,作品中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諸葛亮是“兩朝開濟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作品中諸葛亮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為后人所敬仰。因此對于諸葛亮的形象已經在學生心目中定格。因此,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突破學生的定向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對史實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討論之后,可以適時提出這樣的結論讓學生探討:蜀國是否由于諸葛亮的事必躬親,致使蜀國后主劉禪不理朝政,昏庸無能。通過學生的探討,引出蜀漢王室滅亡的原因,劉禪作為蜀漢的國君對于國家的滅亡固然應負責任,但諸葛亮的萬事包辦、事必躬親最終導致了國君的昏庸無能,因此對于國家的滅亡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這一結論,引導學生進一步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來,現在很多學生比較懶惰,學生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差,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正是家長對子女的溺愛、慣縱所致,家長對學生的“萬事包辦”,導致了學生自理能力差。通過這們的討論,學生們紛紛意識到了自身發展的缺失,都認識到了要自立自強,再也不能事事讓父母操心了。至此,語文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學生們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記日記、寫周記等寫作習慣都是學生很好的練習寫作的方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隨時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記錄下來。作文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我們老師在教學中講出來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之中發自內心寫出來、練出來的。我們在教學活動設計時,可針對學生的練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從作文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努力提高寫作水平。現階段的學生在寫作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表現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在作文的內容和思想上不能正確把握,學生的作文普遍對人生與社會明顯缺乏理性的思考,作文中學生的觀點陳舊、總是喜歡引用別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觀點,很多時候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文體上大部分學生只選用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寫作的結構通常也只有總分總式的三段結構,這樣的作文很難給讀者好的評價,這樣的作文給讀者的感受是作文的主旨過于淺顯,作文語言表不達意、內容貧乏。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所有的社會現象都有自己的認識與獨到的見解,作者的觀點比較新穎,在作文文體的選擇上除了采用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還會涉及到詩歌、故事、寓言等,學生的作文視角要力求新穎而獨特,在寫作中作者應該采取多種表達方式,這樣的作文才能給讀者主旨深刻的感受,而且文章的寫作內容充實,能夠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比如,湖南高考作文題“詩意地生活”,這個作文題目的最終意義,就在于呼喚現代社會生活中漸漸遠離人們視野與內心感受的那種“詩意”般的生活。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詩。生活中每一個朝陽升起的清晨,每一個彩霞滿天的黃昏,這些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見到的景色,又有誰會在意它所萌發出的那種醉人的詩意!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時刻關注我們的現實生活,哪怕我們是在喧囂的鬧市中行走,哪怕我們是在不息的人流中穿梭,生活的苦與樂、悲與喜都是我們關注的,這也將會成人我們人生中的財富,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如果我們的寫作只是脫離實際生活的空想,那么無論如何我們也找不到真正屬于我們內心的詩意生活。
我們的學生都有清澈而透明的心靈,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是至純至真的,同時也是最富有詩意的。他們的生活中充分展露著那種執著和爛漫,他們在寫作時能很好地把自己對待事物的獨特見解寫到文章中去,這樣的一種源自生活的寫作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種詩意呢?所以,教師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要大膽肯定,積極鼓勵。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學生的作文水平,要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以真實的感受用心去寫作,讓作文的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如果我們做到了這點,學生的作文才會更具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