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萍
(吉林省公主嶺市嶺東小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知識傳承的主渠道,同時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戰場。然而,審視當前的小學課堂教學,不難發現其仍普遍存在費時耗力和低效的弊病,還不能很好地促進素質教育的普及與深化。課堂教學應該是教與學雙向互動的有機組合,而當前的教學則多數還沉浸于教師嚴肅地“布道”和學生呆板地聽講的氛圍中,難以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甚至會促成學生養成消極應付的學習習慣。本文擬以現代教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針對現實小學課堂教學的弊端提出相應解決策略,以幫助教師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進而為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幫助。
好的教學效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的,這就需要教師要主動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在于首先應明確學生是具有平等人權的個體,雖然他們年齡較小,但也有完整的自尊心,同時更是一個具有主動思維和能動性的人。因此,教師應給予每位學生充分的尊重。此外,教師還應該虛心地向學生學習,時刻以學生的樸實和純真勉勵自己,而不應該自命為真理的裁判。蘇格拉底就反對教育是知者對無知者的灌輸,反對包辦學生的觀點,反對代替學生做出判斷的行為。教師只有本著這樣的執教思想,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種平等、互信、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
現代教學理論鼓勵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提倡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效應。就當前小學教學而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不宜一味地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而應盡可能采用以問題引導教學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再以問題為主線組織與調控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和動腦,為學生創設性思維的培養鋪設道路,從而啟發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在實際操作中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將問題引導教學的方法簡單地理解或演化為“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如果教師的提問淺白直露,思維探索空間較小,學生只要沿著教師預定思路稍加考慮就很容易得出答案,那么這種“一問一答”式的教學就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散性或求異性思維的培養,而仍是一種灌輸教學模式的表現,不同的是借用學生之口表達了教師想要說的話。因此,當采用以問題引導教學的方法時,應更多地將教師的發問讓位于學生提問。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由于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的不同,促成了學生素質結構的差異,這種差異性在每個學生身上的不同表現就形成了學生獨有的個性特征。個性與創造性密切相關,抑制個性人才的成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為每位學生預留充足的個性發展空間。只有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教師才能真正與學生形成心理互動,共同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根本發展。為此,教師應抱著積極樂觀的執教態度,正確認識與理解學生身上的不足,在批評或糾正學生錯誤的同時,更要看到學生自身的閃光點,及時地加以鼓勵與表揚,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