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仙
(浙江省義烏大成中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欣賞能夠形成自己的問題,促進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積極進行思考和學習。“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有了學生的探究和思考,學生才能夠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優化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形成問題,產生疑問,從而認真地探究,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認識。為了激發學生探究和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就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融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投入到了課文的學習和閱讀中就會認真探究,積極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發現問題,用于質疑。
教學《辛德勒名單(節選)》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電影《辛德勒名單》。電影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開始關注課堂,從而認真思考,積極學習文章中的內容。教師把學生帶入到了這個情境中,學生融入情境自然會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學生會考慮在這樣冷酷、灰暗、人性泯滅的世界里,辛德勒“人性復蘇”的過程及原因是什么?為什么納粹的暴行沒有喚醒高斯的人性?為什么沒有喚醒其他人的人性?此情此景讓學生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樣的問題,促進了學生主動地探究,從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了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
在對語文教材的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只有學生親歷了思考過程,學生才能夠在大腦中形成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對教材進行探究,讓學生積極地思考,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地提高能力。通過學生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學生會在不斷地探究中逐步地深化理解,形成自己的思維和問題。
例如,在學習《鴻門宴》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教師的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開始積極思考,認真分析。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始了對于文章的認真閱讀和分析,促進了學生深刻理解文章本質和故事,促進了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學生在閱讀中也會形成自己的問題。如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么?此處行文為什么要輕描淡寫呢?隨著學生的不斷探究,學生的認識也變得越來越深刻,促進了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和形成。學生的自主思考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對文章故事了解得更加深刻了,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增加,讓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進行思考和學習。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分享與合作,鼓勵開展多種活動進行閱讀成果的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激發思想火花,提高閱讀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要采用合作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可以主動地進行思考和積極地討論。學生的討論和合作會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問題,進一步深入地思考和學習。例如,在學習《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共同討論劉和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討論中學生會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學生的認識和理解不同,他們的觀點自然也是不同,學生會在合作中分享觀點,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問題,在交流中不斷地完善認識,提升理解,從而在不斷地辯論和質疑中總結出完整的觀點。了解到她是一個渴求真理與進步,富于斗爭精神,有遠見卓識、溫和善良而又具有愛國熱忱的青年學生。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對于文章內涵和本質的探究,促進了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識,讓學生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葉圣陶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和領路人,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究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問題,從而積極地進行探究。教師可以通過任務型教學方式來驅動學生的探究,讓學生一邊完成任務,一邊進行積極地思考。任務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生通過對任務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形成問題意識。在突破一個個的問題中,學生的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也就增強了。
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平易近人的語氣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產生思考和學習的欲望。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授,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或孩子自然會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探究欲望的產生,從而讓學生積極思考,增加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知識的主動性。
總之,在語文的學習中學生需要認真思考,只有通過學生的思考,學生才能夠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批判質疑,敢于通過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更要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通過學生的不斷思考,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都會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王國良.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J].中學生閱讀,2013,(09).
[2]李麗霞.新課改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J].中國教師,2013,(08).
[3]王賀.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J].中學時代,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