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妹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中學)
新課程呼喚充滿活力的新課堂,新課堂呼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評價。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有些教師為順應教學改革,在評價上也花樣翻新,但往往也流于形式,有作秀之嫌。筆者從事多年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進而認識到要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師在評價時要切忌“假、大、空”,力求“真、善、美”。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論學生回答是否恰當,不論提出什么質疑都口訣似的贊揚:“你真棒!”“真有見解!”“讀得真有感情”……不當的評價,不僅激發不了學生的思維,反而誤導了學生的學習思維,久而久之,他們認為對老師的提問,對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哪怕是胡編亂造、東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揚的。于是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這或許就是創新思維的表現。而那些有真知灼見的理解和回答,反被這些庸俗的贊語埋沒了,無情抑制了發散思維的培養。
新課程的評價改革提倡發展性評價,講究方式的多種多樣。除了一般考試測驗外,還有訪談、觀察、文獻研究、范例考查、個人經歷記錄時。然而有的教師誤以為任何一種語文學習都需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評價。他們在實施過程中不顧學生實際,不顧學生的起點、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無限擴大評價界面。如一篇作文寫好后,先自改自評,再小組評,班級評,然后家長評,寫評后反思評后報告,再呈交老師評。殊不知學生作文在眾多的評價中已面目全非,已找不到初寫的影子,學生自己已耗掉了多少快樂自由的時間,有種疲于應付之感。長時間的折騰,不僅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加大了心理壓力,也致使學生喪失了寫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評價效果。
課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些教師為了追趕時髦,不管情境、不管內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強調自主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于是,在學習文章時讓每個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學習。的確,有的學生確實能對某些段落產生特殊喜愛甚至有個性化的見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見解,有個性”的評價,一堂課草草結束,那么那些學生不喜歡的語段,難道就可以不學嗎?有的老師為了幾個生字,也要讓學生分組討論,似乎熱鬧的課堂就是學生積極性高、氣氛活躍。只要有個結果就獲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學習”“學習熱情高”等評價。其實,語文教學中許多問題仍需教師點撥、學生思考才可解決的。像這種形式主義的評價從客觀上說,它嚴重違背語文教學宗旨。
自從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以來,人們打破了傳統的智力定義,即打破了以語言、數理或邏輯推理等能力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承認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存在著7~9 種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樣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學生?難怪有人說,很多所謂“差生”是由于我們的評價標準單一而“制造”出來的。因此,發展性教學評價必然關注到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對于某階段或某方面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發展性評價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更應該關心“差生”,實施“差異評價”“激勵性評價”,嘗試實施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是指不單純采用標準化紙筆測驗,而是采用多種途徑和使用多種方法與技術,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旨在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為根本目的,重過程、重評價對象主體性的評價。
多元評價的實踐對我的感受就是:在評價過程中,教師的觀念得以轉變,角色與進行終結性評價時截然不同。由教書匠、考官轉變為學習者、研究者,教學能力和自身的業務水平也得以發展,教學的過程也是自我進修、自我學習、自我改進的過程;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心靈得到感化,成為雙向互動的促進者,與學生同時得到提高。
無論采取什么方法,在具體設計評價方案時都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要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學生語文素養的全貌,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動手動腦,反對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要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和興趣,評價的要求應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初中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應多采用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和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方式,肯定學生的學習進步。要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力求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原有基礎、學習和探究過程、學習結果和長期效應四個方面作全程性的評價,注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的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例如,學生回答問題時答錯了,如果說:“你怎么這么笨”!也許這個學生再也不敢回答問題了。若換成“你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呀!”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結果了。當學生的朗讀出色時,我會贊嘆:“聲音如行云流水,真令人陶醉!”對學生的作文評語可引用詩詞歌賦中富有啟迪性的哲理句子。用藝術化的評價語言讓學生時時都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新語文課標強調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要求注意評價的整體性。這就相應要求評價形式的多種多樣。師者可幫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袋”,要督促學生學會自評,自評的形式不拘,可自己列表顯示,也可用日記記錄等。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語文過程中的表現及學習成果等,并寫自我反思和小結。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同學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和家長的反應。讓他們體會自評和被評的樂趣,體會評價形式的獨創美。師者給予學生的評價形式也要有創意,讓學生體悟為師的良苦用心,從而更加積極學習。另外,教師應歡迎學生對師者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真心的語言對為師的德、能、勤、績等方面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樣在師生互動、知己知彼中達到教學相長。
語文教學評價改革正處在探索中,無論如何,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應該少一些表面的繁榮,多一份內在的智慧。這樣方能開拓一片真善美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