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雙
(河北省興隆縣小東區中學)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傳統的教師講授式教學模式變為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設計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和討論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獲得教學內容中的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會更加深刻。筆者結合學生在學習電學知識時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談一談我的一些教學方法。
在九年級,學生集中學習了電學知識,這些知識是中考的重點知識,學習過程中要掌握的重難點比較多,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各種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對于基礎題的解答還可以,但是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解決起來就會比較吃力。總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1.學生對于某些物理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沒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說學生總是容易把“電功率的單位——千瓦”和“電能的單位——千瓦時”混淆在一起,有時候還會把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和電壓規律記亂,對于知識的理解混淆使得學生在遇到具體的題目時,經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2.學生的頭腦中沒有對于電路圖的清晰概念,因此對于電路的設計也掌握不牢固,不會連接實物圖。由于學生對于電路圖中實際電路的理解不夠透徹,只會生搬硬套,所以總是會出現一些解題過程中想當然的失誤。比如在物理課本中的電壓表一般都在直接測量小燈泡的電壓,而在求小燈泡的功率相關練習題當中,有時電壓表測量的是滑動變阻器的電壓,學生因為自己的慣性思維,沒有經過思考就理所當然的以為電壓表測的的數值是小燈泡的電壓,然后在后面求小燈泡的實際功率的時候,學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測到的電壓數乘以電流,以至于出現做題的錯誤出現。
3.物理知識其實是來源于生活,并且運用于生活之中。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脫離了生活實際,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題的關鍵,相關知識點理解不到位,容易把這些知識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電路的連接這一題目的時候,很多學生不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因為家里的電路連接都是暗線的形式,學生看到的只有開關、插座和電燈,因此他們不能直接了解這些電路的線路流向,學生根本不懂得電燈和開關是串聯的,也不懂得開關應該先連接在火線上,然后在連接電燈是為了安全起見。其實這些物理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已經反復的講解和強調了多次,但由于學生沒有直觀觀察和親身體驗而不能真正理解相關知識。
4.在解答計算題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完全地進入到物理的解題模式中,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義,因此對于公式的相互轉化掌握不到位,特別是對于電功率、電能和熱量的計算。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掌握不住問題的關鍵,比如在出現關于電飯鍋、電磁爐等生活中常見的家用電器的題目中,學生對于高低檔要求的功率和熱量的多少不知道該從何處開始下手計算。對于其中的電阻直接的串聯和并聯的關系判斷不正確,其實就是對于物理當中有關電阻的公式Q=W=Pt=UIt=U2t/R=I2Rt 掌握不牢固。對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時性”把握不好,導致解題錯誤。
面對這些在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的一些理解和運用上的錯誤,教師要多反思,多總結,加強學生對于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物理基本知識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利用新課程標準對于我們的物理教學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進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物理成績。
1.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能否學好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不能形成系統的物理知識結構,長期學習下來,學生會逐漸喪失對于物理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讓學生學好物理,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培養起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于物理知識的興趣,學生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欲望,變苦學為樂學。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愿意親手去嘗試,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實驗,講解一些有關物理知識的故事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要修煉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學生。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注重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指導學生認真預習新課,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自信心,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不只局限于基本題的得分,更能多解決一些物理應用問題。
4.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對于物理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全部演示,并爭取讓這些實驗變成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多接觸,課下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易行的小實驗,既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和實驗能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識用多媒體來演示,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
5.把物理重難點知識盡量簡單化。教師在上課前要深入研究教材,認真思考,把握本課的重難點知識,找到解決這些重難點知識的恰當方法,把這些知識簡單化、生活化,尋找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使學生能夠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這些物理知識。對于這些重難點,教師應該放慢講解速度,詳細闡述,多做相關練習,由淺入深。比如,在學習《電功率》這一課時,重點就是電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我們可以先用兩個功率不同的燈泡來做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這兩個燈泡在工作時電能表的轉速,從而引導出電功率,使學生更容易掌握電功率的相關知識。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物理思維方式,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應該多聽課,多請教優秀的有經驗的同行教師。一起學習新課程理念,運用所學一起討論新的教學思路,多進行課后反思,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從多個方面綜合努力,幫助學生攻克電學知識學習的難題,不斷提高物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