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現領
近年來,十二師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為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按照兵團黨委全力推進“三化”建設的部署要求,堅持“開放、包容、創新、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提升三產、強化二產、優化一產”的發展思路,發揮優勢,搶抓機遇,多措并舉,加速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推進現代服務業,強力推進對外開放,切實推進民生事業發展,著力提高維穩戍邊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實現了快速發展,但職工增收還沒有完全享受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職工增收的不穩定性還比較突出、職工增收的政策性和外部性依賴性比較明顯,其增收基礎、能力、潛力還有待提高。
團場職工收入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在團場職工人均純收入構成中,家庭經營收入在職工純收入中仍然占有較高的比重,仍是目前團場職工收入的主體。
雖然十二師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速逐年加大,并且增速均高于兵團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速。但是,與近幾年兵團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相比,十二師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連續幾年全都低于兵團,職工收入水平與師屬各團場所處的地緣優勢和區位優勢不相適應,促進團場職工增收的任務和壓力依舊很大。
特殊的地緣優勢和區位優勢目前還未真正發揮,特別是圍繞城市、服務城市、依托城市的優勢還未充分發揮,產業結構調整仍需進一步加大,承接烏魯木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城市功能優化區的定位還需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優勢還未充分發揮,各團場蘊藏的商機還未被真正挖掘,干部職工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還需進一步提升。
首先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面臨著生產和市場雙重風險,使承包職工收入大起大落。其次收入結構單一,隨著連隊集中整合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及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職工向社區聚居,用以發展庭院經濟的空間幾乎為零,職工庭院經濟收入作為職工收入有效補充的作用逐年減弱。三是種植業比重偏高,畜牧養殖業和果蔬園藝業發展滯后。四是承包職工與龍頭企業的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健全,承包職工常常處于被動和弱勢地位,做不到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
在團場農業產業結構中,受體制、資源和投入的制約,長期沿襲以農業為主的發展模式,雖然近年來圍繞市場和城郊優勢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但產業層次仍然較低,加上自身積累緩慢,招商引資借力發展缺乏產業平臺和財稅政策支撐,致使經濟效益不高,綜合實力不強,職工收入不高。
各團場雖然大多屬于城市近郊團場,但部分團場長期停留在農業經濟、產品經濟的層次,粗放型、封閉型的經濟觀念仍然存在,職工的思想觀念和整體素質還較落后、較低,所掌握的從事產業或行業的技能還很缺乏,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弱,習慣于傳統的生產經驗,對發展現代農業持保守的觀望態度,不善于開拓創新,不適應市場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力度不夠,雖然制定了相關的管理制度和技術規范,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并未完全遵循。
城市化建設目前只是啟動了連隊集中整合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對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提高居民對農副產品的購買能力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對職工增收的影響還未顯現。新型工業化由于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初步招商引資階段,對整個經濟的拉動和對職工增收的帶動作用也未真正顯現,團場內部工業化發展失衡。農業現代化正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對職工增收的帶動作用還未凸顯。
一是生產成本較高。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價格不斷上漲。二是職工生產的隱性支出多。隨著近年來勞動力價格的不斷上漲,職工農忙時臨時雇工費用、年初播種時的機務人員費用、作物采摘時的費用等,均在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大多職工缺乏市場意識,對市場需求產品把握不準。雖然有地處城郊的良好市場便利,但要求職工既把生產做好又把經營搞好是不現實的,大多職工生產的產品是被所謂的二道販子收購。農產品價格不高,或者雖然農產品價格上升但是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過高,均導致職工增收困難。
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待充分發揮,特殊體制與市場機制實現有效接軌還需進一步探索。一是部分團場還沒有擺脫以土地定職工身份的傳統思想,還要求一線職工必須承包一定數額的土地,才能保住職工身份。二是土地固定率下降,影響了職工對承包土地投入的積極性。隨著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團場耕地或未利用地需要調整為建設用地、工業用地,職工的承包合同期限將進一步縮短。由于承包土地的不確定性,職工不愿多投入,從而影響承包職工收入的提高。三是資源特別是水資源不足嚴重制約著職工增收。四是由于多年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部分職工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思想,“生產靠團場安排、管理靠團場指導、產品靠團場銷售、貧困靠團場救助”,職工缺乏創業擇業意識,慣于安于現狀。同時,部分團場領導更愿意把工作重點和主要精力放在城鎮化建設和工業發展等對團場經濟社會拉動顯著的領域,忽視了對農業的積極投入、對職工的有效引導,從而影響了職工收入的增長。
1.優化農業結構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團場農業的節水滴灌、測土施肥項目等方面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快速發展提供后勁,為職工增收提供保障。二是優化農產品結構。鼓勵職工在自愿基礎上將同類產品或相關企業聯合起來,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商標,打造整體形象,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三是發揮區域優勢。結合發展現代城郊農業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尤其在優化布局,提高品質,增加效益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現代畜牧業和城郊特色休閑度假旅游業。四是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著力建設科技支撐、生產經營和市場營銷體系,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項服務。
2.促進團場剩余勞動力轉移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服務業進程的加快,將會帶來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尤其是與經濟發展和職工生活關系密切的商業、服務業、飲食業和信息業等,這些行業投資少、收效快、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低,但都能夠創造優于傳統農業的經濟效益,極適合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進入。同時,要加強對職工進行較為系統的實用技能培訓,提高廣大職工就業增收的能力,使走出去的勞動力有較強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勞動力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
1.城市化建設驅動職工增收
各團場通過招商引資、盤活土地資源和爭取各類建設資金,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和各類基礎建設進程,為廣大職工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擴大勞動力在本地轉移、在本地就業,增加職工收入。
2.新型工業化拉動職工增收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原則,依托一園兩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主要抓手,積極開展產業招商、園區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活動,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入駐十二師,為團場職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職工增收。
3.農業產業化帶動職工增收
提高職工的組織化程度,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使小規模家庭經營朝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應充分利用團場農業資源優勢,改變過去千家萬戶職工既要抓好生產、又要同奔市場、相互壓價的局面,對于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拓寬農業經營領域、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實現農業現代化、致富職工群眾將會產生重要的引導示范作用。
1.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機制
農業產業化既適應團場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也符合兵團團場基本經營制度;既發揮了團場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的優勢,又體現了兵團高度集約化的優勢,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促進職工增收、團場增效的雙重任務,要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制度,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從而帶動團場職工增收。要建立農業龍頭企業和團場職工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九鼎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以及農產品物流園區、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在內地的銷售平臺,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增加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在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與職工間建立比較穩定的產品購銷關系和利益共同體,建立緊密型或半緊密型的合作關系,實現市場與團場、職工共贏發展。
2.建立并完善工業反哺農業機制
建立穩定的資金支農增長機制。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加大對農業和團場的預算支出和項目支持力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支農資金監管,為農業持續發展和職工持續增收奠定基礎。加大對職工補償力度。隨著“三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型工業化和商貿流通服務業的發展,需占用一定面積的職工承包地,在土地征遷過程中,要切實做好對承包職工的青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補償
3.建立并完善科教興農的長效機制
構建職工增收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農業發展和職工增收轉到依靠提高職工素質的軌道上來。要積極推廣和應用農業科學技術,使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讓職工從中真正受益。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職工技術培訓體系,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綠色證書”培訓,“科技之冬”培訓、現場教學等活動,切實利用師團職業教育資源,加大對職工科技知識教育,尤其是加大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進一步提高職工群眾科學種田的能力、市場經營的能力和自覺履行應盡義務、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區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中的示范作用,激發廣大職工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讓科技進步成為職工增收的真正動力源。此外,應重點培養和選樹一批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業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牽頭人,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發揮他們的引領示范作用。要發揮本級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廣泛調動社會科技資源,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增長比例。
4.建立并完善自主創業激勵機制
實施和鼓勵職工自主創業是促進職工增收的有效途徑。國家擴大內需和產業差別化政策的實施,為團場職工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機遇。由于受管理體制和思想觀念保守的影響,團場職工缺乏自主創業意識,部分職工有創業的好想法、好思路,但有畏難情緒,怕冒風險。依據職工自主創業需求和兵團鼓勵自主創業發展要求,建立健全職工自主創業的激勵機制。通過積極爭取并落實國家鼓勵自主創業相關政策支持,調動團場職工的創業積極性,促進團場職工創業致富;按照實用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制定和完善職工自主創業培訓規劃和政策,完善自主創業融資機制,培育自主創業基地,鼓勵職工自主創業;通過改善創業環境,優化創業服務,強化政策扶持,建立職工自主創業支持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