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紅

王會先老師正在講課
2014年3月,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河南駐馬店第一人民醫院醫生王會先帶著家鄉人民的囑托,來到了十三師紅星二場。走下飛機,迎來了熱情的笑臉,紅星二場醫院的領導來接她。坐上他們的車,透過窗外,她好奇地望著路過的景象。家鄉已經是花紅柳綠,草長鶯飛,但這里依然寒氣逼人,冰天雪地。家鄉氣候溫和濕潤,這里明顯干燥。陪同的院領導看出了她的心思,對她說,新疆氣候干燥,你來這里可要受苦了。她笑笑,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俺慢慢會適應的。
援疆不是請客收禮,不是來享福的。來這之前她就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認真履職盡責,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毫不保留地奉獻給這里的人民。
“這就是我的房子?這么干凈。”醫院領導為她接風洗塵過后,來到住處,她驚訝地發現房間太溫馨了。60多平方米的房子,淡雅的窗簾,床單、被褥都是新的,柴米油鹽醋,樣樣生活設施齊全。細心的醫院書記孫玉琴還送來了幾個小凳子。聽說她想要一張桌子,醫院人員馬上送來了。
初到這里,害怕她寂寞,大家有空都來找她聊天。說話間盡是關心的話,提醒她要多喝水,出門要穿厚一點,遇到什么困難要給大家說。
如果在河南,說這些話她可能不會太在意。但身處異鄉,聽著這些溫暖的話,她的心早就春意盎然了。
既來之,則安之。很快,她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每天早出晚歸,熟悉醫院的情況。醫院院長肖愛卓根據她的專業特長安排她在婦產科上班,醫院請求上級部門后還將她任命為醫院的副院長。醫院還做了宣傳櫥窗,把河南援疆醫生的專業擅長做一介紹,讓病人有針對性地選擇就醫。
一天,醫院書記孫玉琴找到她,想請她為全場的計生宣傳員們講一堂課。王會先愉快地答應了。她把這次講課作為難得的機會,經過充分準備,講課取得了圓滿成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她又嘗試著下幾次的講課。她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做成課件,為青年醫生和護士講自己的成長經歷,講她如何從一名農民的孩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她的勵志講課,贏得了大家由衷的掌聲。醫院住院部主任霍全華深有感觸地說,從王醫生身上能學到很多知識。
展示才華在關鍵,積累知識在平時。王會先知道厚積而薄發的道理,這些年來她一直堅持學習,包括來到紅星二場,她也沒有忘記學習。在她的辦公室、宿舍里,放的都是關于紅星二場、關于兵團的文史資料。她如饑如渴地了解兵團,了解紅星二場的歷史。越了解,她越對腳下這片曾經流淌過無數革命先輩熱血的地方充滿了熱愛。
紅星二場,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團場。它成立61年來,發揮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把這里的重鹽堿地改造成了萬頃良田,把亙古荒原變成了綠洲。
王會先參觀了紅星二場的場史陳列館,參觀了地窩子遺址,參觀了老式的仿蘇建筑辦公室。聆聽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老軍墾故事,她的心一次次地潮濕了。
很快,她的心緊緊地和這片土地、這里的人們結合起來。她走到那,就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到那。在4個月的時間里,她為上百位病人解除了病痛。
病人丁女士因多次流產、早期妊娠,胎兒尤為珍貴。為了病情需要,王會先主動來到病人家里,查看并制定切實有效的診療方案。病人趙女士,絕經后取環困難,多次失敗,也找到了王會先大夫。王大夫也憑著嫻熟的手術技巧,比較順利地取出了一個變了形的節育環,解除了趙女士的一塊心病。孫女士上環后有點腹痛,王大夫關切地安慰病人,細心地觀察病人。幫著她找到了腹痛的原因并對癥下藥。病人閆女士對很多藥過敏,慕名而來,她憑著多年的臨床經驗,很快化解了閆女士的難言之隱。
送人玫瑰,留有余香。讓王會先沒有想到的是,閆女士第二天把她的親戚朋友叫來,包括從幾十里外的哈密市趕過來讓她看病。
團場開展婦女病體檢時她熱心接待每位受檢者,為她們介紹身體狀況,交待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及疾病的診療計劃,視她們如親人。王會先還主動融入團場職工文化生活,參加了紅星二場“七一”前夕舉辦的紅歌大合唱。
7月初,王會先結束了援疆使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紅星二場。提起她在紅星二場的經歷,她說,辛苦并欣慰著。
她怎么也忘記不了住在紅星二場的第一天晚上,因想家她偷偷地流下了眼淚。她也清晰地記得丈夫來看她時,看到她的工作環境,看到醫院上下對她的關心,鼓勵她要好好地報答這里的人們。她還記得在紅星二場廣場上散步時,聽到來自家鄉口音的問候,大家都認識她是河南來的援疆醫生。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她深深地感到欣慰,感到幸福。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
離開紅星二場的前一天晚上,她回想起在這里工作、學習、生活的100多個日日夜夜,想起大家平時對她的點點滴滴的關心、幫助,想想馬上就能見到心愛的兒子和深愛的丈夫,她又一次流下了熱淚……
悠悠援疆路,一生兵團情。如今,再次回到河南駐馬店。她依然以一個兵團人自居,走到哪,她就把兵團人的事跡、把兵團精神宣傳到哪。她說,在5000多公里外的那個地方,我的時光曾在那里駐留過,為那里的人們付出過。她把那里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她深深地愛著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兵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