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師石河子市總工會
每當丁香花盛開的季節,石河子市第二小學的校園里都飄逸著淡淡的花香,讓人們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漫步校園,不只是丁香花,眼前那些怒放的五顏六色的花朵,猶如一張張燦爛的孩子們的笑臉,輕輕地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我的生命是和校園、和孩子、和教育聯系在一起的。是校園和孩子給了我人生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教育、學校、孩子,早已深深地烙印在石河子市第二小學原校長,現任八師、石河子市教育局紀委書記馬惠平的心中。
1979年,滿臉稚氣的年僅17歲的馬惠平,拿起教鞭,開始了漫長的執教生涯。
“如果把我的人生經歷分為四個階段的話,第一階段是我一開始的10年。我查了一下我的檔案,這10年沒有獲得任何榮譽。”回憶走過的路,馬惠平感慨萬千。然而,正是這最初的10年的積累和沉淀,成就了她人生的夢想與輝煌。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為了讓孩子們喜歡上數學,她把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化作生動形象、可感可知的知識,講授給孩子。她摸索出的“1000以內的數的認識”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在趣味學習中很快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
馬惠平的一位同事評價她說:“馬惠平具有教師的天賦。她只要走上講臺,只要面對學生那清澈的、充滿渴求的眼睛,看到孩子們舉著小手躍躍欲試的神情,就能立即進入狀態,找到孩子喜歡的教學方法。”
因工作成績突出,在她執教的第二個10年里,她一步步地完成了從普通教師到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的角色轉換;在第三個10年中,她成長為副校長。
2005年,石河子市首次公開競聘校長。馬惠平競聘成功,成為石河子市第二小學的第三任校長。
此時的二小,在石河子已有相當名氣。是守好攤,沿著別人走過的路繼續前行,還是重新布局,打造一所全新的學校?
馬惠平深知,人生的字典上不應有“重復”這個詞。既然自己選擇了當校長,就意味著選擇了創新和挑戰。“新成長教育”這個全新的名校辦校理念,驀地從她的頭腦中跳了出來。
她打破常規,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前提下,對教育格局、校園格局進行了全新部署,將校園規劃設置為名人苑、藝香苑、丁香苑、體育苑、游憩苑等五大區,并亮出鮮明的校風校訓;建設各類特色活動區,如體育超市,即是以“我選擇、我喜歡、我遵章、我成長”為主題的體育器械自拿自放臺;建設俏俏電視臺,邀請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共同主持俏俏聊天室,讓孩子們的身心在此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建設二小史藝館……
在“讓墻壁說話,讓花草賦詩,讓設施啟智”的人文環境中,孩子們有了一個新的成長點。
在她的倡導下,在堅持不懈的探索中,該校為“新成長教育”量身定做了四張名片,這就是:文化學校、藝術學校、和諧學校和軍墾學校。圍繞著這四張名片,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金茂芳老人等14位老軍墾先后走進校園,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堂別開生面的課;圍繞著這四張名片,該校有了“周恩來班”和“王震將軍班”;圍繞著這四張名片,該校和延安南泥灣小學結為友好學校……兵團歷史、新疆歷史、中國歷史,一點點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熱愛兵團、熱愛新疆、熱愛祖國的種子,悄悄地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了。
孩子們對學校有了說不出的依戀。
一天,馬惠平發現一個學生在她的辦公室門前徘徊。這個孩子大概上四五年級,似乎想對她這個校長說些什么。馬惠平問孩子說:“有什么事找我嗎?”孩子卻一邊搖頭,一邊跑開了。第二天,她再次在辦公室門前看到了這個孩子。不過,已經不是一個孩子了,而是一群孩子。他們拿出一封信,遞給馬惠平說:“校長,這封信我們寫了很長時間了,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看一看。”她打開后,發現它根本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幅畫,畫上描繪的是美麗的二小——現在的二小和未來的二小。馬惠平感動極了。
在這一周的升旗儀式上,馬惠平拿出了這幅畫,讓全校的師生都來看一看孩子們描繪的美麗的校園。同時,她也以此激勵自己:雖然學校已經很美麗了,但這個美麗是根據校長和老師們的想象設計出來的,孩子還有他們的想法。只有把孩子的想法揉進去,這所學校才是真正屬于孩子們的。
正是抱著這種念頭,抱著“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責任感,馬惠平和校領導們開始了永無止境的努力。
——她改革了校務會的傳統做法,開展讀書沙龍接龍活動,向教師們推薦《事事領先一步》、《贏在執行》等書籍,把校務會變成了“讀書學習會”。
——她將班級建設與自我教育、養成教育、個性發展結合起來,鼓勵每個班級設計富有個性化的班級文化窗和班級文化墻、年級文化長廊、學科文化長廊……
——她和教師們共同承擔的“十五”、“十一五”課題,榮獲自治區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石河子市第二小學聲名遠揚,先后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的先進單位等16項國家級榮譽稱號。馬惠平本人也先后被評為自治區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