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萬成
多次翻看《兵團工運》編輯出版的《時代榜樣》,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動,掩卷長泣。無不為這些兵團廣大干部職工的優秀代表,兵團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和倡導者點贊。兵團勞模形象歷歷在目,久久不能平靜。在建設兵團的過程中,起到了獨特的引領作用。現在,我們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勞模的先進事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兵團、理解兵團、支持兵團。
在閱讀中,由于地域、認知和職業關系,我最感動的是寫田百春的《這是魂牽夢縈的地方》、馬軍武的《我為祖國當衛士》、李夢桃的《情系北塔山》。他們有的是我熟知的,有的是我身邊勞模。我在從事宣傳寫作的領域,時時刻刻感到,如何利用我們手中的筆,為那些勞模寫些什么,讓他們的事跡繼續激勵270萬兵團人,繼續壯大兵團事業。于是,寫下了此文,算是一篇自己學習勞模的心得吧。
有人說,社會實行市場化,勞模精神過時啦。
有人說,時代還需要勞模。
我贊成第二種說法。請看,田百春求是雜志社援疆干部、兵團日報社副總編輯,長期的采訪和夜以繼日的工作,讓田百春的病情加劇起來。春節前的一天,他的感冒癥狀突然加重了,辦公室的廢紙簍里總有一堆堆帶血絲的紙團。不久,從醫院傳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田百春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同事們得知他的病情后,自發為他捐了一萬多元,他收下了這筆捐款,卻又讓妻子從家里拿出兩萬多元,買了3架相機、5個高檔錄音筆回饋給報社。“我的身體已經全壞了,有擴散的癌細胞,就捐獻我的眼角膜吧,這個還能用。2013年3月21日凌晨,田百春帶著他未了的援疆夢離開了。”看到這里,我的眼睛紅了,因為,我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
請看,馬軍武作為一名戍邊者,一呆就是25年,每天都在巡邊、守土、護林。“桑德克的冬季極端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3攝氏度。有時,大雪一夜之間可以下到半米深,幾場雪下來就有齊腰深。就是在這樣嚴寒天氣里,我也要出去巡邏,平常1個小時的路段要走近3個小時……”馬軍武所駐守的阿拉克別克龍口閘門就在界河上,是我國距離國境線最近、最前沿的一個民兵哨所。
再請看,“馬背醫生”李夢桃36年奔波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中蒙邊境線上為哈薩克族牧民們送醫送藥;紀委干部吐爾遜那依·巴圖爾銘記兵團拓荒者經歷的艱苦;敬老院院長張新玲,精心照顧孤寡老人、棄嬰和精神病人24年;公安干警艾尼·吐爾洪被各族群眾稱為“人民忠誠衛士,民族團結模范”……
每次看這本書,我都會鼻子發酸。在讀60個人物的故事時,第一時間跳出腦海的3個詞匯是“革命英雄”“正能量”和“勵志書”。毋庸諱言,筆者中小學時代接受的就是英雄主義教育,崇拜過革命英雄,這些情結在后來庸常的生活中逐漸消解了,但在閱讀《時代榜樣》中的人物事跡時,仍能感受他們身上的革命英雄氣概。
這些人物身上體現出了一種時下缺失的恢宏正大、意氣風發的精氣神,而這,正是人們所推崇的正能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在不斷思索,也許“革命英雄”這個概念沒有過時,因為“革命英雄”依然在場,而且在一代代兵團人身上體現為新的價值觀,就此意義而言,這本《時代榜樣》,也是一本鼓舞人教育人的勵志書。
每個故事,都有激勵的動力。社會深深的感動,引發深入的思考;偉大的精神,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在新形勢下,更需要大力弘揚兵團精神,積極引導職工群眾做有知識、有技能,善于創新、善于學習的新時代職工。”已經成為兵團人的共識。
“書中勞模們的故事都是我們的身邊事,這樣的宣傳教育形式可親可信、生動感人,讓兵團精神活生生地走進了我們大家的心里。”我在心里默默地說。
翻閱《時代榜樣》,不僅了解了兵團的歷史,認識了60位兵團人,還接受了一次久違了的勞模精神教育。他們是一座座高山,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一座座歷史的豐碑。“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這句話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細細想來,其中又凝聚著多少鮮為人知的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