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高華
2010年4月27日,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胡錦濤在大會致辭中提到并闡述了“體面勞動”的理念。體面勞動的實現需要構建一個企業發揮主體力量、政府承擔主導責任、工會發揮協調作用的三方協調聯動機制,在分析、研究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勞資關系的影響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勞動法律政策和重要勞動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促進勞資雙方開展集體談判,參與勞動爭議處理等。
就當前而言,協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多元利益關系,必須在生產要素的配置上改變以往那種“重資本、尚管理、輕勞動”的做法,本著對勞動者和社會誠信、負責任的態度,才能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形成企業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最終實現勞資雙方合作共贏。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從法律層面和道德層面來考察。一方面,積極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制化進程。例如,在與勞動者體面勞動有關的法律法規中細化企業社會責任條款;將“承擔社會責任”作為法院審判企業時的考量因素,以此促使企業嚴格遵守《公司法》、《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過程中,通過獨立董事、監事會等制度來加強對勞動者的權益維護,以此建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部自律機制;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構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地設計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式和評價程序,從管理制度上來規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另一方面,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培育勞動者的職業道德精神,并通過對勞動者幸福感、榮譽感和成就感的塑造,增強勞動者對企業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保證企業價值的實現。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政府對勞資關系的干預已是世界各國的共識。政府通過建立規范的市場機制,以維持社會需要的公平和公正,進而實現社會穩定。中國市場經濟尚不成熟,勞動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勞動者的集體力量較弱,更需要政府管理和干預勞資關系,來緩解當前企業中勞資力量懸殊、勞資關系不規范的狀況。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中國仍將繼續保持目前這種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需要政府在協調勞資關系中發揮積極作用來緩解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尤其是在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滯后的背景下,更需要依靠政府政策、法律以及政府協調來保障勞動者權益,需要政府通過制度建設、政策調整,來處理好尊重企業經營自主權與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之間的關系。200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就業促進法》中就明確規定了政府在就業中的主體責任。由于制度建設是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有尊嚴生活的社會基礎,政府一方面要樹立勞動者體面勞動的意識理念,積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設中要反映體面勞動的訴求,例如在完善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時需要從就業援助、就業歧視、就業促進、社會保障、職業安全等維度來反映體面勞動的實現狀況。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規制非法用工、拖欠工資等侵害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努力改善就業條件,幫助員工實現體面勞動。
一方面,工會組織勞動者積極參與企業管理,并獲取更多企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從而根據這些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理性的選擇;另一方面,資方在《勞動合同法》、《公司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約束下,與工會進行充分交流和溝通,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確保企業效率。員工工會應對員工與企業的工資集體協商提供有效的指導與服務。例如,為員工組建工會提供有關政策法規及當地經濟、工資、物價、勞動力供求情況等資料;加強對企業協商代表的培訓工作,培訓內容包括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了解和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和工資分配情況分析,協商談判技巧的運用等,以提高其協商水平。組織員工交流工資集體協商方面的信息,對在協商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及時組織研究,提出相應對策;研究、總結、推廣在所有制、經營狀況、資產組織形式、性質等方面不同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的典型經驗,提高工資集體協商水平。
通過企業、政府和工會三方面的努力,完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培訓、勞動安全等制度,使勞動者能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得到社會尊重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