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翠蘭
杜立民,一個敢想、敢干、敢作為的人,從昔日一文不名,今朝坐擁千萬,依靠堅韌不拔的努力,在黨的富民政策引領下,不畏風險創新,腳踏實地苦干實干,最終脫穎而出;從剛來住地窩子、平房到現在的小洋樓;從三輪車、小貨車到現在的豪華小汽車;從欠賬、借款到現在年產值上億元。杜立民在黨的好政策、在師團黨委的支持和幫助下,憑借自己智慧能干,熔鑄了堅實的基礎,贏得了廣闊的天地。
1980年10月,16歲的杜立民揣著許多疑惑,許多無奈,為了實現不確定的理想,從內地來到北屯自謀生計。他先后當過打工仔、做過木材加工、干過個體戶。幾多風雨,幾多磨礪,他看準了北屯的發展前景,決心扎根北屯。1985年,他落戶一八八團,成為兵團大家庭的一員。在兵團這個大熔爐里,他成熟了,膽也大了。1989年,他經過努力,取得團場的支持,在一片荒地上開荒墾殖,興辦家庭農場。第二年,這個家庭農場便為團場安置了數十名職工,農場因此被編為一八八團十三連,他便成為十三連第一任連長。然而,貧瘠的土地始終難以取得豐厚的效益。為了讓連隊職工增加收入,杜立民開始做起了農產品經紀人。當時還沒有這個名詞呢!他與油脂廠聯系,聯合連隊職工收購油葵產品,再出售給油脂廠。一來二去,跟他干的人都掙了錢。
后來,他的思維也變了,心想:“即便是自產自銷,可農產品加工增值的巨大利潤還是被別人賺走了,為什么不能自己進行加工呢?”于是,他便在團場開辦了一家葵花油加工坊。剛開始小打小鬧,產品品質差、生產規模小。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加工坊不斷壯大,品質逐步提升,匯祥油脂也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同。
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終于換來了豐碩的成果。2010年,他的企業得到自治區和十師領導的肯定和重視,得到團場的大力扶持。于是一個由自治區國資委、十師國資委注資的國有控股的嶄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疆匯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作為大股東的杜立民順理成章地成為公司董事長,一個遠近聞名的農民企業家也由此而誕生。
杜立民的公司成立之初,公司董事會就形成了一個共識:從企業長遠發展出發,立足高起點,企業要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產業鏈循環機制,以保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公司于2004年底申請注冊的主產品——“匯祥”牌食用油,由于多種原因社會影響不大,就是在北屯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在幾年的市場大潮搏擊中,公司高端逐步認識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創立自己的企業品牌。公司上下隨即開始了著力打造品牌的努力,為此企業集中力量進行攻關。一是從原材料購進到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嚴把質量關,同時進一步細化了產品質量檢驗制度,切實做到不合格原料不進廠、不合格產品不出廠。二是積極做好售后服務工作。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公司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匯祥”牌食用油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日生產能力達到榨油葵花籽45噸,生產葵花籽餅25噸,生產工藝采用先進的壓榨法,不含任何添加劑,最大限度地保證葵油的綠色健康品質。成品油分散裝和瓶裝兩大類,瓶裝葵花籽油又按市場的不同需求,設有高檔中檔產品,及時滿足了市場的需求,迎合了客戶的需要,并贏得了社會的好評。產品遠銷德國、法國、意大利、阿聯酋等國,覆蓋北屯市及阿勒泰地區、烏魯木齊、內地等市場。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杜立民富了,但他始終不忘記自己永遠都是十師的一份子,他始終關注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多年來,杜立民在自身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十師、一八八團及十師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是企業錄用了40余名下崗職工,使這些人員重新就業。二是幾年來,除公司70多名員工的固定崗位之外,根據兵團種植職工長達半年之久的冬閑時間都閑置在家的情況,特設130多個臨時崗位,供職工選擇,職工平均月收入為3500元,年均增長20%以上,并及時為職工參加社會保險,解決了職工后顧之憂。三是公司的農產品收購以高出當年市場1—2毛的價格,主動對職工讓利,職工的增收得到了保障。四是近年來,每逢佳節公司都會到附近的社區送去生活慰問品及現金捐助,積極支持社區的工作。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十師北屯市冰雪旅游節、團“六一”兒童節、金秋助學等方面,公司積極參與,累計捐贈13萬余元,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詮釋飲水思源之意。五是使團場職工的農產品得以及時銷售,還輻射到地方農產品產業,從而促進了周邊數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六是公司的葵花殼是優良的飼料和食用菌原料,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內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七是為保證企業生產、銷售的正常進行,公司與一家運輸企業簽訂了不定期運輸合同,從而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
點點滴滴、涓涓細流終究匯成愛的海洋。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弱濟困、情系桑梓、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在杜立民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