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青玲
“我種了一輩子果樹,過去憑經驗種蘋果,現在靠科技種杏樹。近些年四團吊干杏賣得俏,靠種杏我一年收入10萬元,住進了樓房,開上了小車,杏鄉人的日子“火”著呢!”一師四團果農李忠文激動地說。
可在10年前,我總抱怨自家的日子似“黃蓮”。那時我承包了60畝園子,栽植蘋果樹,每天同樣是起早貪黑,放水、打藥、翻地從不敢偷懶,汗流了不少,可種出的果子一車也買不了幾個錢,就連過年還要靠單位發救濟糧油。
選對品種,科技致富,這話一點都不假。四團是“杏鄉”,只要被稱為“園”的都少不了種杏,可就因為不值錢,總成不了氣候。2004年,團林業站引進吊干杏樹苗,鼓勵果農科技種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拿出三十畝地試種,四年后結出的果子破天荒地賣了1萬元,樂得我晚上做夢都在笑。
后來站里推廣“整形修剪”新技術。要求將整棵果樹的心鋸掉,周邊的樹枝搭棚拉架、剪枝吊袋,技術人員管
這叫“開心”,說那叫“定型”,可種了半輩子樹的我別說開心了,連心都不知往哪放:這枝條都沒了,靠什么結杏?后來,是林業站長為我打包票,說虧了算站里的,贏了算我的。隨后,技術人員又全程參與梳花梳果、施肥防蟲。還別說,科技真不賴,這一年,我那百余株杏樹碩果累累,結出的杏子個個金黃透亮似元寶,產量較上年翻了一番,靠著它我終于住上了水暖電齊全的樓房。
隨后的幾年里,諸如抹芽、短截、梳除等科學技術運用更多,在學中干、干中學的我也成了半個土專家,不僅將自己的吊干杏園子擴大到60畝,還建起了通風透光的晾房,購置了真空包裝設備,加入了團林果協會,讓自己栽植的吊干杏風風光光走進了大城市的超市。
當然,有了科技做先鋒,變數最大的還是價格。五六年前,吊干杏僅限于本地銷售,杏干的價格也就在10-15元上下,可如今分級包裝的精品吊干杏已經成了浙江、湖北、上海等大中型超市的緊俏產品,成品價竟然高達168元/公斤。
靠著種杏的收入,不僅我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在城里為兒子娶了媳婦安了家,并購置了小轎車,可這兩孩子愣是看上了種杏這行當,說什么都要回來做“農民”。
時代不同了,做農民沒啥不好的。做“杏鄉”的科技農民,我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