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國際價值論創新與發展探析
——基于文獻研究的視角

2015-08-15 00:51:26
探索 2015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價值生產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浙江寧波 315012)

政治經濟學說史的發展表明,馬克思的國際價值論是在繼承發展和批判古典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古典經濟學感到國際市場上的交換比率很難直接用等價交換原則來說明,因而在理論上陷于困惑之中,以致認為,“調節一個國家中商品相對價值的同一規律,不能調節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相互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1]112。國際價值是國別價值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經濟范疇。早在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他指出:“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2]254-255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又強調:“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3]391馬克思曾設想將《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作為“六冊計劃”中的第5冊和第6冊,使之成為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遺憾的是馬克思沒有完成這一計劃,只是在《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剩余價值理論》以及經濟學手稿中,留下一些寶貴的思想;恩格斯在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第2、3卷的過程中,就上述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論述,從而形成了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基本框架。如何在堅持的基礎上做好創新,這是新時期國際價值論創新與發展的新課題。

1 關于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爭論

1.1 關于國際價值的實體問題爭論

民主德國的柯爾邁認為一種商品的國際價值就是各國生產該商品所需的國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加權算術平均數,權數可以是各國該商品的出口量,或可供出口的生產量;而蘇聯的明斯基提出了“國際社會必要勞動”的概念,強調由商品的主要供應國的國內生產條件決定;而匈牙利的茲爾科認為由于國際間的資本和勞動不能像國內那樣流動,故形成不了像國內價值一樣的國際價值,他稱為“統一價值”。所謂“統一價值就是以具有同等購買力的貨幣所表示的、價格與價值成比例時的價值”[4]67。

1.2 關于不平等交換問題爭論

希臘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伊曼紐爾的不平等交換理論發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伊曼紐爾針對國際商品交換中等價形式下的不平等交換的狀況,以馬克思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論述了國際交換的不平等性。埃及學者阿明在他的《不平等的發展》《世界規模的積累》等著作中以伊曼紐爾的上述理論為基礎展開了自己的觀點。

埃曼紐爾和阿明的理論體系及觀點,引起不少學者的責難和批評。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國際生產價格形成的條件是否已經具備,是否只要有資本的流動就可以形成國際生產價格,是否可以將馬克思的生產價格理論直接用來論證國際商品交換的價值轉移問題。美國《每月評論》主編史維茲在《資本主義發展理論》一書中寫到,資本不能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因而利潤率在國際間不能平均化,國際生產價格不可能形成。

第二,關于工資的不平等是引起國際不平等交換的唯一原因的爭論。比利時學者曼德爾在《晚期的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使得亞非拉經濟落后,存在大量失業,自然工資低下。而工資低是“不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貝特海姆指出,決不能說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也參加了對不發達國家的剝削,享受到了“超額工資”。

1.3 關于國際超額利潤的來源問題爭論

一是日本經濟學界的“德國學派”的布休、許勒、西洛等人認為,在等價交換的場合下不存在價值在國與國之間的轉移。二是以比利時的曼德爾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國際超額利潤“歸根結底來自不等量勞動的交換”。三是鮑威爾、格羅斯曼、埃曼紐爾和阿明從“國際生產價格”說明這種超額利潤的來源。四是茲爾科從交換雙方獲利程度不相等予以說明。

國內關于國際價值理論的爭鳴,其主要觀點分歧與國外大體一致,如,什么叫國際價值,它是否存在,國際價值量如何決定,在不等價交換的原因問題上,各國勞動生產水平的差異是不是不等價交換的根本原因,以及國際超額利潤的來源問題等。由于篇幅原因,這里就不做歸納整理。

綜合起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在國際價值論的創新與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但也存在不足。一是與“堅持”相比,創新與發展顯得不足。二是創新與發展過程中一些學者偏離了國際價值論。一些人在爭論中對馬克思國際價值論提出批評、質疑和否定,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理解誤區,沒有正確把握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基本內涵,從而對國際價值論的認識產生了偏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處理好堅持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在堅持國際價值論的基礎上,結合新情況和新問題,創新與發展國際價值論,依然是理論界艱巨而重要的課題。

2 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主要觀點及原創性含義

國際價值是國際商品交換的基礎,是價值規律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的體現,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延伸。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20章研究工資的國民差異中,科學地闡明了“國際價值”“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和價值規律在世界市場上會“發生更大的變化”這樣一些新的科學的經濟范疇和概念。如果認為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形成的國際價值論,僅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已,毫無實質內容的話,那么,這顯然是缺乏科學論證而又無事實根據的。從馬克思關于國際價值的論述來看,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國際價值實體仍然是抽象勞動。國際價值與國別價值一樣,也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即表現為按各自的國際價值而不同的貨幣額。”[5]614“只有對外貿易,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6]278而只有這種抽象的世界社會勞動,才構成國際價值的實體。

第二,國際價值量用世界勞動平均單位來計量。在世界市場上,各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表現為個別勞動時間,各國的貨幣只能是穿著民族服裝的代表,因此,國際價值不可能由它們決定,只能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計量、由世界貨幣來表示,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馬克思明確指出:“棉花的價值尺度不是由英國的勞動小時,而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7]405

第三,不同國家的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率對國際價值量有直接影響。當商品進入世界市場進行交換時,由于國際價值是在國際競爭中,以各個國家的國別價值為基礎均衡而成的,因此,會經常出現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的背離,這種背離狀況的產生源自各國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越發達,那里的國民勞動的強度和生產率,就越超過國際水平”[5]614。

第四,落后國家在國際交換中處于不利地位。馬克思十分重視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的國際商品交換問題。他認為落后國家在國際商品交換中處于不利地位,受到發達國家的剝削。他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的三個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個國家的一個工作日交換。價值規律在這里有了重大的變化。或者說,不同國家的工作日相互間的比例,可能像一個國家內熟練的、復雜的勞動同不熟練的、簡單的勞動的比例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富裕的國家剝削比較窮困的國家。”[8]112

第五,國際價值會轉化為國際生產價格。國際生產價格范疇是恩格斯在《資本論》第3卷增補一文中提出來的。他指出:“在向同一市場輸出同種商品或類似商品的各民族之間,也必然會逐漸發生利潤率的平均化”“現在生產價格適用于國際貿易和批發商業。”[9]1022-1024那么,國際價值是否也會轉化為國際生產價格?馬克思對此沒有明確的論述。恩格斯指出在國際貿易中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是資本的自由流動和不同國別商人之間的競爭。

馬克思國際價值論既不是“假定”,也不是“推論”和“證明”。 而是“敘述”“闡述”“說明”和“分析”。所依據的是“事實”。馬克思指出:“理論的歷史確實證明,對價值關系的理解始終是一樣的,只是有的比較清楚,有的比較模糊,有的摻雜著較多的錯覺,有的包含著較多的科學的明確性。因為思維過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條件中生長起來的,它本身是一個自然過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維只能是一樣的,而且只是隨著發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維器官發展的成熟程度)逐漸地表現出區別。”[10]541

3 新時期馬克思國際價值論創新與發展的影響因素

在馬克思時代,經濟全球化尚處于初始階段,大多數國家還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彼此之間的商品交易還不是很頻繁,經貿關系還不是很密切。而在二戰后,隨著新技術革命的作用、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相關國家市場化的改革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世界經濟空前發展,經濟全球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時期對世界市場上國際價值及其規律作用的發揮產生了重要影響。

3.1 市場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馬克思國際價值論創新與發展

市場經濟全球擴張并占據主導地位,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基本模式。市場經濟與生俱來就有向外擴張的本能,其跨越國界不但推動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的全球化,而且還把生產方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帶到世界各地。在生產、貿易、投資以及各種要素全球流動的推動下,世界經濟逐步統一在全球市場經濟體系的框架中。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視野看,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市場經濟的生產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楊圣明認為在經濟全球化中,各國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的,必須提出國際價值問題[11]。全球化背景下,商品、服務、資本、勞動力、信息的跨國活動已成為一種常態。基于技術的全球網絡已經初具形態。國際貿易、貨幣、金融體系以及聯合國機制的確立,使得政治與經濟、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國際技術轉移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形成越來越緊密的相互依賴狀態,彼此的市場、企業以及生產環節都融合在一起,呈現高度一體化的過程。但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貿易、資本、金融的自由流動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會對世界經濟造成不可預測的沖擊和威脅。例如FDI和金融資本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形成事實上的控制和不平等發展的結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鴻溝并沒有明顯縮小,缺乏約束的市場力量時不時對經濟體系造成負面的沖擊。

3.2 新技術革命產生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影響馬克思國際價值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它是指生產過程的條件與形式。關于生產組織形式的內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提到了“機構”“體系”“生產有機體”“總體工人”等。在《資本論》第四篇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中,“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徹底的革命”[12]583,馬克思在這里提到的是生產的社會組織形式,簡稱為生產組織形式,也就是指生產的社會條件。生產組織形式就是生產過程中分工、協作及由此產生的勞動的具體形式和生產要素相結合的方式。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引發了新的社會生產方式。計算機與互聯網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的應用,不僅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由于降低了信息使用成本而使信息變得更加容易獲取、更加充分與對稱,這必將使得商品和服務市場的供求均衡達成變得更加容易,供求雙方的交易費用隨之大幅下降。生產組織形式的網絡化變革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因為它并沒有能夠將資本、雇傭勞動消滅,所以不可能改變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它仍舊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以資本為主導的管理模式和以利潤為主導的分配模式。

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能促進了網絡化生產組織形式的形成。資本過剩和資本不足都是資本家頭疼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網絡化生產組織的形成。一方面,由于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一般企業就會將資本投入到利潤率較高的行業或者編織生產網絡,將利潤率低的生產過程外包給其他企業,從而提高利潤率。這就使網絡化的生產組織形成。另一方面,許多小規模的企業由于資金限制不能獲得高利潤,它們就會聯合在一起或加入生產網絡,進行網絡化生產,促使網絡化生產組織形成。

第二次重大變革是與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的結構調整相聯系的,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去工業化之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走上“再工業化”的道路。以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制造業促進法案》為標志,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發展戰略開始啟動。它主要表現為“知識型、技能型”勞動者數量大幅上升,非“知識型”勞動者下降。當代創造價值的各種勞動在一定意義上都是“科技勞動”。從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看,基礎性科技勞動、應用性科技勞動、開發性科技勞動和科技化的生產勞動基本上已經囊括了當代經濟社會中的創造價值的各種勞動[13]207。

3.3 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其深化對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影響

不斷發展的國際經濟貿易與分工現實日益要求突破既有規則與體制方面的約束,從而使改革領域逐漸從傳統的“邊境上壁壘”(即涉及降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第一代”貿易自由化)延伸至“邊境內壁壘”(即涉及國內規制改革的“第二代”貿易自由化)。更為重要的是,進入新世紀,國際經濟活動中的“貿易-投資-服務”相互交織,客觀上要求出臺“21世紀的貿易規則”,涉及知識產權保護、投資保證、資本流動保證、人員流動以及一流基礎設施(電信、網絡等)的提供等方面。自由貿易區的自由化空間范圍雖沒有WTO那么大,但其自由化程度大大高于目前的WTO多邊框架,是WTO多邊體制的“升級版”。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美國等國的戰略動向之中。繼在北美大陸先后于1989年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區(CUSFTA)和1994年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之后,美國目前正在亞太地區積極推動實施“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即TPP及其擴容。TPP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大大高于目前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自由化的程度。與此同時,2013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發表聯合聲明稱,雙方將在當年6月正式展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即TTIP的談判,以最終建立美歐自由貿易區。

貿易自由化首先使一國的國內外產品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產品的國內相對價格(即國內貿易條件)與國際相對價格(即國際貿易條件)必然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國內價格相對于國外價格較高的產品成為進口品,而國內價格相對于國外價格較低的產品將成為出口品。產品的進出口調節著國內外市場的價格,使之趨于均等化,進而影響要素價格。有研究發現,WTO對貿易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可以使世界貿易增加大約120%(僅在2000年就達到8萬億美元)。但這一影響是不平均的:工業化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更積極地參與互惠貿易談判,因而其貿易增長較多;雙邊貿易量在雙方都實施自由化時比只有一方實施自由化時要大;對于沒有實行自由化的部門或行業,其貿易量沒有增長[14]151-175。

一方面,貿易自由化導致產品國內外價格的相對變化,引起國內、國際專業化分工的調整,有些會縮減,有些則趨于擴張;另一方面,貿易自由化導致生產要素國內外價格的相對變化,引起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調整,進而導致行業、部門、領域的調整(根據Rybczynski定理)。這是貿易自由化引起的產業結構調整效應、要素結構調整效應。Stolper-Samuelson定理指出,一種產品的價格的上升(另一種產品價格不變)將提高該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實際報酬,同時降低另一個要素的實際報酬。這隱含著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將產生很強的收入分配效應,即有的要素將因此成為受益者,而有的則成為受損者。

3.4 全球價值鏈下的國際分工與馬克思國際價值論新發展

在《資本論》第一章中指出,“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生產有機體,它的纖維在商品生產者的背后交織在一起”[15]127,國際分工正從最終產品分工向著產品生產中的不同工序和片段分工發展。國際專業化和分工的發展、貿易成本的下降,使得企業內部的設計、生產、營銷以及對最終用戶的支持與服務等價值鏈活動,在地理上的分割成為可能。過去幾十年,隨著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世界價值創造體系在全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離和重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產過程被分解為不同階段。圍繞某種商品的生產形成了一種跨國生產組織體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規模的企業、機構組織在一個一體化的生產網絡中,從而出現了全球價值鏈分工[16]。

一種產品的生產往往由多個國家的多家企業共同完成,其生產的各個環節及其增加值是在不同國家實現的,即出現所謂的“任務貿易”或“增加值貿易”[17]7。世界貿易組織1998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一輛“美國”轎車的生產過程中,30%在韓國進行裝配,17.5%到日本采購元件和先進技術,7.5%在德國進行設計,4%到中國臺灣和新加坡購買小部件,2.5%到英國進行廣告與市場營銷,1.5%到愛爾蘭和巴巴多斯進行數據處理。這意味著只有37%的價值產生于美國本土[18]36。

國際分工與國內分工的基本區別是生產活動劃分和協作超越了國家疆界,前者蘊含了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而后者只蘊含了一個國家內部的利益矛盾[19]13。國際分工從產品分工深入到價值鏈分工,不同國家依其比較優勢在全球價值鏈條上的地位和利益獲得是不平衡的[20]。產品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固化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在產品的國際分工全球生產網絡中,發達國家處于高附加值的高端環節,發展中國家則處于低附加值環節。

國際范圍內價值鏈分工可以造成熟練勞動密集型非貿易品價格相對于非熟練勞動密集型非貿易品價格上升,而熟練勞動密集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上升與熟練勞動力相對工資的上升是密切相關的,非熟練勞動密集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和非熟練勞動力相對工資的下降也是密切相關的[19]143。因此,國際范圍內價值鏈分工拉大了勞動工資的不平等。

4 國際價值論創新與發展的領域與路徑探討

國際價值論創新與發展既不是進行沒有目標的旅行,也不是不顧事實的獨白,而是已知的事實如實地從原理性的東西出發被說明、被證明,同時,反過來,國際價值論的真理性又由事實一步一步地被檢驗、被證明的過程。在研究的過程中由于材料的龐雜需要進行分類和按照歷史的順序進行分析,但是在表達出來的時候是需要按照邏輯轉換的順序并時時關注歷史和現實,這樣才能在結構上取得成績。關于“結構”體現了馬克思總體方法論在馬克思經濟學體系中的運用。馬克思使用“結構”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本身的結構,二是“思想總體”層次意義上的結構,三是“形式化”的結構[21]148。要對國際價值論不斷地進行綜合創新,也是經濟理論發展的內在的必然趨勢。

在研究對象結構方面,要梳理馬克思關于國際價值的論述,準確闡述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基本內涵。要理論聯系實際,探討國際價值論在發展我國對外貿易與涉外經濟工作中的應用。陳永志和吳盛漢認為,在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要把握好國際分工格局變化時機,爭取價值鏈上的有利位置[22]。把握國際分工的新態勢,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地位;利用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機制,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何干強認為,馬克思的國際價值論對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具有重大指導意義[23]。

在“思想總體”方面,劉航和張雨微認為,世界分工與交換模式迅猛發展,加之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可能會對國際價值理論構成持續的創新壓力[24]。要根據國際價值變化的宏觀背景、引發因素及作用機理,運用科學方法,具體研究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傳統因素(包括生產資料、勞動力構成、勞動生產率、供求關系以及貨幣價值等)對國際價值的影響,還要研究信息化、全球化引發的新因素(包括網絡貿易、產業壟斷、服務貿易以及組織干預等)對國際價值的影響。新經濟地理學認為,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區位等是影響國際價值的新因素。宋樹理和覃思認為,國際競爭促使發達國家通過出口商品,從欠發達國家獲得相當于其個別價值量與其國際價值量差額的價值轉移,而國際壟斷則導致較高勞動強度和較高勞動生產率國家通過出口商品從較低勞動強度和較低勞動生產率國家按照勞動復雜程度獲得相應比例的價值量的轉移[25]。還要從國際價值的形成、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國際價值到國際生產價格的轉化以及國際價值的實現等方面探討國際價值論的創新與發展問題。

5 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當代化的啟示

5.1 把握國際分工格局變化時機,擴大在國際交換中的比較利益

如馬克思所說,國際商品交換要以商品的國際價值為基礎,如果國別價值高于國際價值,由于國際分工帶來的比較效益就較小,如果趨近國際價值,比較效益就會擴大。余斌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還需要團結起來采取各種措施,并注重發展本國企業,才能對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施加更大的競爭壓力,才能維護自身的利益[26]。粗放型發展方式,就會導致勞動生產率低下、資源消耗巨大、資本有機構成較低,處于價值鏈低端,從而導致國別價值高于國際價值。集約型發展方式,導致勞動生產率較高、資源消耗較少、資本有機構成較高,處于價值鏈高端,國別價值接近國際價值甚至低于國際價值,這樣,該國從商品交換中不僅獲得較高的比較利益,甚至獲得超額利潤。我國必須盡快轉變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型、技術密集型的發展道路,縮短與世界先進技術的距離,加強產、供、銷各環節的管理,以便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價值。

5.2 利用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機制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

各國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決定了其在國際分工鏈條中的地位,從而也就決定各國在交換中獲得利益的大小。發展中國家上述方面的弱勢,必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在底層位置,獲得的產品附加價值很少。為此,我國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國際價值規律的優勝劣汰機制,淘汰高能耗低價值的產業,發展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調整產品鏈條,從生產過程向流通過程拓展,改變我國目前產品供求結構不平衡、簡單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品過剩,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缺乏的狀態,縮小我國產品的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的差距,并盡快扭轉我國的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的局面,以提高我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

5.3 實施創新驅動,獲取國際市場的超額利潤

從總體上看,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全面扭轉這種狀況是一個很長的實力較量過程,但這并不排除我國在某個領域形成局部的競爭優勢,在勞動生產率、先進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等方面達到或超過國際平均水平,使自己產品的國別價值低于國際價值,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因此,我國完全可以以新興技術為基礎,發展具有我國優勢的高科技產業,在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商業物流、產品品牌等環節形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拉吉斯,茲爾科.國際價值與國際價格[M].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86.

[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楊圣明.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價值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6).

[1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劉冠軍.現代科技勞動價值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4]CD Subramanian,A.and Wei,S.J.,2007,“The WTO Promotes Trade,Strongly butUnevenly”,ournal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72.

[1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Gereffi,G.1999,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Duk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7]Grossman,G.and Rossi-Hansberg,E.,2008,“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8(5):1978-1997.Stehrer,Robert,Foster,Neil and de Vries,Gaaitzen,2012,“Value Added and Factors in Trad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18]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nnual Report 1998,Geneva: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8.

[19]張蘇.論新國際分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0]Hummels,D.,J.lshii,and K.-M.Yi,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fication in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4(1).

[21]顧海良.在馬克思經濟學道路上[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22]陳永志,吳盛漢.當代國際分工的變化及其對國際價值的影響與啟示[J].當代經濟研究,2013(11).

[23]何干強.也談國際價值規律及其作用的特征[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1).

[24]劉航,張雨微.國際價值理論的當代化創新成果[J].經濟學家,2014,(6).

[25]宋樹理,覃思.國際價值量形成的機理與效應[J].當代經濟研究,2014(6).

[26]余斌.國際價值與等價交換[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

猜你喜歡
馬克思價值生產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產》)2012年第5期要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午夜色综合|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人妻21p大胆|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lhav亚洲精品|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五月天天天色|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亚洲无码37.|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色成人综合| 综合色88|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国产黑丝一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91偷拍一区| 亚洲无卡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a级在线观看|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中文字幕色在线|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 午夜日b视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亚洲浓毛av| 91丝袜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黄色福利在线|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1级黄色毛片| 欧美久久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