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冬木
(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鎮人民政府 浙江·紹興 312028)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國家對鄉鎮財政投入的不斷加大,審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逐漸凸顯。它不僅能推動鄉鎮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還能完善整個鄉鎮的治理結構,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2015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見》(浙政發〔2015〕17 號),《意見》根據《浙江省審計條例》規定,對鄉鎮(街道)和開發區(新區、園區)提出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剛性要求:“省級中心鎮,或年度財政財務收入(或支出)1 億元以上的鄉鎮(街道),成立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實現內部審計對本單位重要資金、重大項目、下屬單位和干部經濟責任監督的全覆蓋,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內部審計工作應當與財務工作的職責分離”。由此可見,內部審計在鄉鎮財政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規范內部審計至關重要。
鄉鎮是國家管理體統的基層結構,加強鄉鎮的財務審計工作能有效監督鄉鎮干部的工作行為,評價其工作業績的直觀手段,也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的有效保障,以2014 年為例,經內部審計發現的貪污腐敗行為達6386 起,涉及官員達1 萬多名,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只有在鄉鎮實現基層內查制度,鄉鎮才能穩定發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財政資金是各項經濟建設、社會活動的基礎,沒有資金也就談不上發展,隨著我國對鄉鎮、農村政策的傾斜和財政投入的加大,如何有效分配和管理這些資金就成了一個問題。內部審計就可以打通財政流通的資金鏈,消除“腸梗阻”,減小資金的使用管理風險,分析評價財政管理的利弊,提高資金的運行績效。
做好財務內部審計能有效遏制官員為了政績而興建面子工程的行為,優化鄉鎮管理內部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財務內部審計的過程也是對財務工作者的一次重要鍛煉,財務會計可以借此機會拓展審計職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推動鄉鎮財政健康發展。
隨著村民自治模式逐漸成為鄉村治理主要模式,基層民主建設得到了長足進步,但受鄉鎮社會環境和思想素質約束,大多數審計人員仍然普遍畏官懼官,部分領導干部也任人唯親,獨斷專行,某些審計部門甚至成了領導干部的一言堂,不僅嚴重影響了鄉鎮的廉政建設,也妨礙了審計工作的公正性與獨立性。
現在極大部分鄉鎮的內部審計組織沒有單獨設置,對財政運行、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財務公開、票據運用等工作的審計主要依托國家審計的輪審,內部審計都是財務人員或統計人員兼職,進行交叉審計,這就導致了審計部門內部不統一,使內部審計流于形式。
目前鄉鎮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地位和工作能力與財務管理的要求還不是十分匹配,財會人員不僅普遍缺少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還缺少相應的法律意識和管理信息化意識。大多數鄉鎮政府的財會人員還是按領導的要求收支,遵循著以前那套記賬-算賬-報賬的管理模式,根本談不上核算、監督,明顯不能適應如今的社會發展需要。
由于我國底層社會人情意識濃厚,法制意識淡薄,內部審計人員往往會由于自身利益而對審計工作中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視而不見,審計工作流于表面,仍然代表的是領導干部的意志及其利益,各方權利難以互相監督制衡,貪污腐敗行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鄉鎮的支出透明度不高,隨意性較大,這就使得財務管理的執行缺乏約束,助長了支出不受預算約束,有錢就花,專款不專用等不正之風。
各地鄉鎮的財政收入、地域特點、財政結構都不同,因此健全內審制度時必須考慮到鄉鎮的實際情況,參照國家或省市相關內審制度制定出規范、可行性高的鄉鎮內審制度,進一步提高鄉鎮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其次要健全鄉鎮內部審計組織架構,對中心鎮要成立獨立的內審機構,一把手直接分管撐腰,徹底改變“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的不良現象,開通科學的信息反饋渠道,按具體審計工作完善審計成果報告制度,以增強鄉鎮內部審計工作的透明度。
從目前鄉鎮政權實際運行情況來看,需要重點對以下幾方面進行監督:一是注重財政預算執行剛性約束,鄉鎮作為國家在農村的基層政權組織,承擔著繁榮經濟,發展農村文教衛生,道路、水利等社會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穩定等全方位的責任,其財力與支出責任嚴重不匹配,導致財政預算剛性約束弱化,不是量入為出,而是用了再說,不是科學合理,而是“政績”所需,隨意改變支出項目、屢屢突破預算規模,嚴重違背《新預算法》的規定,因此,內部審計需重點加以關注,嚴格按《新預算法》要求執行。二是注重工程項目建設,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鄉鎮公共設施建設項目較多,投資規模也越來越大,而且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往往是項目單位各不同,項目經理老面孔,因此工程項目建設是滋生腐敗的高發區,需要全程做到監督不缺位、履職不越位、用權不錯位,體現審計監督無盲區的威懾力,真正從源頭上扼制腐敗的產生。三是注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主要針對村級主職干部,因為隨著社會主義民生進程的推進,村級主職干部都由村民、黨員民主選舉產生,由此不可避免會有個別政治素質相對較低的主職干部產生,加強經濟責任審計顯得尤為迫切。四是注重審計整改的跟蹤,對審計查出的問題,由于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懲戒和處理處罰力度不夠,加之個別部門單位為維護自身利益,對審計發現處理的問題屢查屢犯,因此須加大督查力度,建立整改檢查跟蹤機制,對整改不到位的單位或和個人,要嚴肅追責問責。
審計是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在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審計工作應該轉變以往單純的糾錯審計理念和“秋后算賬”的做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科學的審計理念,重視審計的預見性,擴寬審計思路,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參與。同時應該創新審計方式,運用現代審計手段,特別是信息化審計方式來提高內審工作的效率。
一切審計工作的落腳點都是審計的全面落實,內部審計也不例外。審計人員在實際審計工作中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按照規范的內審制度和程序,切實將審計工作落到實處,加大審計執行力度,對拒不接受或不執行審計決定的機關或人員采取強制措施,給予相應行政處罰。其次健全內部審計的監督制度,將審計的成效與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結合起來,同時定期對內部審計過程、結果進行再審計,確保內審工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1]王霞.規范鄉鎮內部審計的幾點建議[J].財務與會計,2011,(4).
[2]田霈.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問題及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