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鋒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200093)
當下,傳統思維下的輿情引導方法很難適應全媒體時代對輿情引導工作的要求,而做好全媒體時期的輿情引導工作需要我們把握好以下幾個輿情關鍵點:深入了解輿情環境,全面掌握輿情發展態勢;客觀分析輿情發展趨勢,準確把握輿情引導時機;準確把握輿情傳播規律,提前制定輿情引導預案;設立輿情監測中心,形成常態輿情預警機制等,輿情傳播規律視角下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一定的客觀必要性和實際應用價值。
據統計,2008年至2013年,通過衛生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共報告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51起,涉及病例3365人,其中死亡病例128人。按照事件類型分類,130起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14起為甲類傳染病疫情,均為個案的霍亂病例,無死亡病例報告;23起為乙類傳染病疫情,涉及病例94人,其中報告死亡病例54人,主要是重癥型甲型H1N1、H7N9流感病例死亡報告;20起為丙類傳染病疫情,涉及病例841人,無死亡病例報告,以流行性腮腺炎暴發疫情為主;83起其他類傳染病疫情,其中79起事件為水痘暴發。按照事件級別分類,140起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15起,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分類標準的事件25起,沒有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級別的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2008年至2013年,共報告發生集體性食物中毒55起,中毒人數1245人,無死亡報告,每年的集體性食物中毒發病率保持在十萬分之三以下的較低水平。食物中毒發生時間以第二、三季度為主,共發生41起,中毒人數864人,中毒起數和人數占5年間中毒總起數和總人數的74%和67.2%。有39起食物中毒查明病原物質,其中32起為細菌性的,7起為化學性的。有34起食物中毒查明中毒發生原因,絕大部分是由于生熟交叉污染、熟食加工儲存不當、加工人員帶菌操作等不規范操作引起的。
上海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總體基本保持平穩。O型口蹄疫變異株在我國部分地區持續發生和流行;2009年發生一起奶牛A型口蹄疫疫情;2012年國家參考實驗室已經從鄰近省市的活禽交易市場禽群中分離到變異程度較高的H5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上海市繼續落實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疫措施,加強疫情監測,強化檢疫監管,重大動物疫病的強制免疫覆蓋率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均處在高于國家70%的標準。病原學監測方面,監測結果全部為陰性。加強奶牛“兩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監測,做到監測面100%,陽性牛無害化處理率100%。
通過衛生部(2008-201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統”報告的其他類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04起,其中報告職業中毒事件48起,高溫中暑類事件36起,環境因素類事件5起,預防接種反應11起,其他類事件3起。42起職業中毒類事件涉及人數53人,其中死亡病例32人,其中20起為較大級別事件,22起為一般級別事件,1起未達到國家分級標準。職業中毒類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氫中毒、二氧化碳中毒和氯化氫中毒等。
2008年以來,上海市有關部門和單位不斷強化組織領導,不斷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對指揮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應急值守,強化責任意識,完善應急網絡建設。加強部門間會商機制,每年研討總結上一年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當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趨勢,并向市應急辦報告。
在2009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間,啟用了該應急指揮中心,召集參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相關政府部門派遣工作人員進駐指揮中心集中辦公,充分利用指揮中心的應急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視頻會商系統、辦公信息化系統等,確保防控H7N9流感疫情的工作部署第一時間得到集中傳達、集中會商、快速響應、及時落實。統籌指導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制定食品安全監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等。進一步完善市、區縣、鎮及村的四級防疫體系,提高市、區縣二級動物疫病診斷檢測能力和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在繼續實施市食品安全聯席會議及相關溝通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與兄弟省區市供滬動物及動物產品連防監管和溝通聯系機制。
上海市建立快速、規范、有效地開展突發事件公共衛生風險評估機制是早發現、控制危害群眾健康風險隱患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環節,上海市十分重視各自領域內預防預警機制和風險評估工作。啟動以傳染病個案報告為基礎的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通過網絡直接向衛生部報告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高了報告的及時性、敏感性和準確性,并實現了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的動態統計和分析。
上海市對全市規模養殖場和專業養殖戶按照推薦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全市禽流感、牲畜口蹄疫、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免疫的強制免疫覆蓋率達到100%,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預警方面著力健全檢測網絡體系,在各口岸查驗點,港區、海關邊防及相關船舶代理單位都設立了監測點,形成全覆蓋的檢測網絡,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可在第一時間向檢驗檢疫分支機構業務科報告,在處置突發事件發生后,同步向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衛生監督處和國家局報告,國家局將根據上報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風險等級和分布情況等情形,通報全國各級檢驗檢疫機構做好相應的準備,啟動相應的預案。
上海市建立和健全公共場所基礎檔案工作,全面摸清各類公共場所衛生基本情況,分析可能存在的公共衛生隱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控制點。加強對人群密集和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商場或超市、賓館飯店的室內空氣質量的監督管理。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及各行業協會溝通,及時研究分析可能產生的衛生隱患。進一步建立與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報告程序和機制。根據公共場所突發衛生事件的特點及氣候性等因素,有針對性地在相關媒體發布警示性公告。不斷開展各類專項檢查工作,加強春秋季學生集體用餐檢查,發放《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告知書》、《食物中毒預防指南》等宣傳資料,進一步強化學校負責人的食品安全意識。加強企事業單位、工地食堂專項檢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頓,大力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加大監管能力建設,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1]韓鋒.上海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特點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4(10)
[2]韓鋒.國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經驗借鑒[J].中國集體經濟.2014(11)
[3]韓鋒.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急管理后勤保障及應對機制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0)
[4]韓鋒.上海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機制建設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4(09)
[5]韓鋒.提升公共衛生行政機構應急管理機制及路徑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1)
[6]韓鋒.基于應急體系視角下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特點、原則及重要意義[J].改革與開放.2014(12)
[7]上海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上海應急管理報告(2008-2012)[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