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樾
(長江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 重慶 400038)
隨著大眾的消費理念和文化水平急劇變化,傳統的娛樂節目已不能滿足受眾的消費需求,我國的娛樂節目也不斷尋求新的模式和內容。在當前唱歌類、婚戀類真人秀節目扎堆的情況下,語言類節目《奇葩說》《演說家》以其平民化、思想性、娛樂性特點贏得觀眾的喜愛。
《奇葩說》是2014年由網絡視頻公司“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于2014年11月29日起每周六周日21點21分,由愛奇藝獨家播出。節目由馬東主持,高曉松和蔡康永擔任團長,旨在尋找華人華語世界中,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節目一經播出,憑借著火爆的內容與新穎的節目形式,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奇葩說》以一檔新生網絡綜藝的姿態出現。受關注程度高、網友討論激烈,引起各方關注。有網友在微博上稱贊道:“形式新穎,節奏緊湊,全程無尿點,嘉賓表達個個夠奇葩。為《奇葩說》贊一個!同時也替電視大哥捏一把汗。”①
《演說家》是“新銳語言類競技真人秀節目”,目前已有的節目有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第一、二季》和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中國人民大學的喻國明教授評價到:“這是一檔電視節目很難得的價值體現,在為社會提供智慧”。②
筆者在研究《奇葩說》時,發現參與錄制《奇葩說》的各位選手在節目中,選擇用新奇的觀點和獨特的表達征服評委和嘉賓,導師則從各個層面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網絡時代背景下,這樣一個受關注的網絡節目,主持人、導師、入圍賽選手、嘉賓,這些在節目中“發聲”的語言表達者、口語傳播者,憑借著自己個性的發聲、雄辯的口才、有態度的觀點、真誠大膽的表達,引起各方關注。《超級演說家》、《我是演說家》的選手則經過重重關卡和對抗考驗,來自不同職業、領域的新銳精英、意見領袖在舞臺誠意演說、個性表達自我,也是名副其實的口語傳播者。
什么是口語傳播者呢?口語傳播是指傳播者(說話人)通過口腔發聲并運用特定的語詞和語法結構及各種輔助手段向受傳者(聽話人)進行的一種信息交流。③在網絡時代下,口語傳播者的新態勢引起筆者思考。
分析研究《演說家》在網絡引起較大反響的參賽選手及導師,以及《奇葩說》進入淘汰賽的18名“奇葩”、團長、嘉賓、主席。筆者發現在他們的口語表達中,都有積極的播講情緒,并有強烈的播講欲望;真誠的發聲,誠摯的表達。
《超級演說家》第二季的冠軍選手劉媛媛的講演《寒門貴子》。在劉媛媛的表達中,直言家境的貧寒,沒有拐彎,沒有避諱:
“我們家就是寒門,不,我們家都沒有門。現在想想都不知道我爸媽是怎么把我跟我兩個哥哥從農村供出來上大學,甚至讀研究生的。”
“現在看起來不過幾萬塊錢,但是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幾萬塊太多了。因為有這樣肯砸鍋賣鐵讓我們讀書的爸媽我一直覺得幸運死了。”
結合自己以及兩個哥哥的生活實際,分析社會的諸多現實,給出具象的故事,不抱怨生活、身體力行的打拼,是正能量的體現。善用排比,氣勢磅礴。積極號召觀眾,要有自強不息、勇于向命運挑戰的自信;要有歷經坎坷,選擇征服命運,戰勝困難的勇氣。感染了很多人,演講視頻被瘋狂轉載,真誠表達感動了很多人。
“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故事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童話沒有一點人間疾苦,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玻璃男孩”李帥,雖然身體有殘障,依然誠摯發聲,幽默、堅韌樂觀表達講述用不屈的毅力、信念打造生命的鎧甲的故事。選手劉小溪講述自己和爸爸,該流淚的時候微笑,該微笑的時候落淚,故事本身已十分動情,表達豐富、立體、真實。
美麗輪椅主播梁藝娓娓道來,真情實意,說她所想、念其所念:
“大家可以幫我也找個男朋友嗎,找一個像我的家人一樣抱我進輪椅,抱我上廁所,幫我翻身,在我出門的時候幫我準備行頭,愛我、我也愛的人。”
《奇葩說》里,各位奇葩辯手同樣真誠表達,在各個爭議命題:“該不該看伴侶手機”、“人到30歲是做穩定工作還是追求夢想”、“異性閨蜜是不是謊言”等。
范湉湉在節目中,情到深處動情說道:
“我是想出名,想做演員的人能有幾個不想出名啊?那是有病。”“我有語言才能,學語言很快,2000年開始就追著看,我會分析哪句話有笑點,哪種表達方式觀眾會記住你”“我不缺錢,還是想成名”
開誠布公表達對于“成名”的渴望,對于“成功”的想象。也結合自己的奮斗經歷、情感經歷大聲疾呼,真誠的表達己見、侃侃而談。
《奇葩說》中,各位選手觀點犀利,言辭激烈,具有嬉皮搞怪的特質跟形象。在以“該不該看伴侶手機”為辯題的一期中,曾出演過周星馳電影的辯手范湉湉條理清晰、口條順暢,在一番唇槍舌戰之后,提高音量、加重語氣:
“為什么要壓抑自己的天性,看呀!為什么要壓抑自己的本能,看呀!”
“這就是愛…”
以麻辣姐的個性搞怪表演、極富濃郁張揚色彩的性格呈現、具有演繹的娛樂精神,引起了各方關注。
在《演說家》中,來自東北的選手陳秋實。自信、幽默、實在。一上臺自問自答自嘲:
“你喜歡我哪種著裝風格?是喜歡我這種帥帥的樣子呢,還是喜歡我那種酷酷的樣子?他說我就喜歡你這種賤賤的樣子。”
“賤賤”二字用噓聲強調,與整句話的實聲用聲狀態形成對比。此刻的演繹,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
選手陳銘在演講《女人永遠是最佳辯手》中,講到與女朋友爭執買包時:
“你說呀、說呀、說呀、說呀。你的那些唧唧咕咕、滴滴答答的臭道理、爛道理,都比我重要一千倍、一萬倍對不對;在你心里,我根本就不重要對不對;你根本就不愛我了對不對;你之前要娶我的時候,說的那些你愛我你愛我,都是騙人的對不對;你根本就不愛我了,對不對。”
生動的將女友哭哭啼啼、小野蠻、任性、蠻橫不講道理的形象演繹了出來,活生生還原生活場景,贏得掌聲。
還包括“清華才子”梁植《“笨”向未來》,“中國好閨蜜”的肖驍《我愛自己》,“鬼馬書生”蔣佳琦《農村小伙的愛情故事》、《退賽聲明》等,善用反轉,出其不意。這些選手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亦莊亦諧,莊諧并重;有嬉皮、搞怪、趣味兒性十足的娛樂精神,是個性、幽默、有趣的表演者。
在網絡時代下,口語傳播者還應有邏輯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奇葩說》的選手馬薇薇,《演說家》的選手黃執中、胡漸彪、陳銘等,邏輯嚴密、思維清晰、都擁有較強的辯論能力。
馬薇薇的辯論風格不是戲辯,行為中規中矩,沒有絲毫的逾越。機智幽默是有的,詼諧也是夠的,博學也達到了要求,中規中矩的行為中有著“不安分”的思想,看似柔弱的語言,給人震撼。機智幽默,是對儒辯的再度升華。辯手顏如晶憑借著較強的思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引起關注。
口語表達在傳播時遇到突發狀況,就像辯手在比賽中隨時可能遭遇到意外情況。此時如何作出反應使局面得到控制或者扭轉,就依賴于他們的應變能力。如何結合當時情況調整側重點——也就是平時常說的“大局觀”——也屬于應變能力的范疇,只不過那是一種宏觀的應變而已。
一個出色的辯手有其過人的應變能力,做到賽場上的臨危不亂和對比賽的整體把握。正如好的口語表達者在傳播中的應對和反應的能力。
口語表達不是耍嘴皮子,否則很容易陷入沒有深度的就事論事或者事實的羅列。因此表達者應當具有充分的分析、思考能力。就像辯手分析辯題時的清晰性、邏輯性和條理性。一個只有執行能力而缺乏對辯題獨立深入的分析的辯手,常常是難以真正吸引住聽眾也難以說出值得回味的話語的。網絡時代下的口語表達者也是如此。
《奇葩說》雖然有喧鬧的形式、以大膽的言論、被處理掉的臟話。選手真實的表達,兩位高水準的團長,給口語表達者,給“說話”的人帶來啟示以及思考。同樣《演說家》的選手,演講內容的思想、深度貼近實際與生活,以小見大,擁有情懷,具有啟發意義,擁有正能量。
情懷才子梁植的多篇表達主題《偶像鄧稼先》《回家》《挖掘機技術哪家強》等,擁有“家國情懷”。以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主題,闡述了個人付出與國家成就的關系,向偶像致敬;講述制造業興邦,角度獨特,思考深刻;以土爾扈特東歸歷史為引,講述了“回家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理由”的博大情懷,情動兩岸。
《奇葩說》的主持人、團長、女神嘉賓,都體現出有溫度的表達、有情懷的說話。兩個團長永遠在往高處領人,用人性的光輝感召人。尤其是那句“我們作為人要守住最基本的不作為”,他的每一句話都在話題上走的更深更廣。蔡康永的機智讓人佩服,“我淘汰這個人是因為不想淘汰另外兩個人”他的周全讓人感動。“你遲遲不說是因為你覺得要對你的回答負責。所以你現在不要負責任,就算你現在說喜歡對方,互相處了一個星期之后感覺不合適也沒有關系。”
陶晶瑩的談吐,從容,舉的例子,點評都讓人眼前一亮,也能從中感受到她的誠意。
這些口語表達者是生活的有心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分享有主題的故事。奧運冠軍選手郭偉陽的《退役演講》講述心酸替補史、分享成為“運動員”走過一路的喜怒哀愁;攝影記者焦波分享“俺爹俺娘”的悲歡離合;奇葩選手范湉湉分享成為演員的不易;劉思達也分享成長路上的友情背叛。
這些選手他們大多經歷坎坷,經歷過人生低谷的摸爬滾打之后振作起來分享人生故事。傳遞正能量,發人深思,給人鼓舞。人生經歷是口語表達者的財富,口語表達者需要有人生的磨礪經歷,做到有話可說、有話能說。
從口語表達技巧上看,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底蘊,能夠旁征博引、善用比喻,這些都是口語表達者在語言修辭方面的良好體現。
《奇葩說》導師高曉松旁征博引、引經據典,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底蘊。他的個人節目《曉松奇談》,上談天文地理、下侃歷史名流,史料豐富、講述精彩。■
注釋:
①《奇葩說》首播獲贊登頂“瘋狂綜藝季”話題榜·鳳凰.2014-12-01[引用日期2014-12-15]
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i97dd81KNwmD_S_H9UoEm5wOfKVl8z6oJPKnVbLIkKqvLvvD8AmckI?Uo86U2oTONhIncyLFhQhXXZW40rtxPK
③秦琍琍李佩雯蔡鴻賓著《口語傳播》【M】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