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 熊麗娜
(蘇州常熟市湖山路99 號常熟理工學院)
高校師生的溝通問題一直是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關注的重點,師生間溝通關系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著教育管理的質量和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中原有的師生溝通渠道似乎出現了一種“滯后感”,目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面臨著師生溝通的困境。筆者對周邊的幾所大學進行了了解,并對一些現狀予以了歸納,并列舉如下:
在大部分高校中,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和學生基數的龐大,師生間比例失衡,導致教師與學生間缺乏足夠的溝通時間。目前,多數課程都選擇大班授課,每一個班級的學生都在30人以上,課堂上往往都是幾十人、上百人一起上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較少,對學生了解無法深入,難以進行情感交流。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更是如此,據筆者了解,周邊高校輔導員平均需要對接300個左右的學生,所有的在崗時間加起來也不足以滿足實際的溝通需求,加上還需應付事務性工作,能用在與學生有效溝通上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師生之間缺乏深入的了解,從而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管理。
尊師重道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在我國有這樣的古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樣的傳統保障了教師在為人師表時的權威性,但有效的溝通必然是雙向的,這種“從上而下”偏于單一化的師生關系導致了師生之間地位的失衡,極容易導致冷漠和沖突的產生。例如,出現對學生的不當批評或在處理學生問題上表現得有失公平,這樣的行為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出現對老師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師的職業特點影響,很多教師會習慣在交流時對學生進行說教,而學生雖然年齡已經接近成人,但是心智上還比較不成熟,自我克制與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90 后”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關愛較多,面對逆境容易產生挫敗感,教師一味地灌輸式說教和指導行為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覺得教師“好為人師”,排斥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也再一次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
對于一般教師而言,都將自身的職業功能定位為教學,忽視教師的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把上課講教學目標和課程安排放在了比師生溝通更重要的位置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主要放在知識的傳播上,不會刻意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而對于輔導員來說,雖然能夠看到溝通在學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傳統溝通渠道下依然處理不好這個問題。除了時間分配上的原因外,還主要因為輔導員所面對的大部分事務性工作僅使用“指令性”模式依然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而柔性的溝通在這部分問題上體現出了效果的緩慢性。為了在一定時間內保證工作的效率,輔導員往往會選擇忽略師生間的溝通,而采取其他的方式來應對事務性工作。
高校師生間溝通問題的存在,除了上文提到的師生比例失衡、師生距離感強等原因,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兩個因素不容忽視。
“90后”是一個鮮活生動的群體,很難以統一的標簽來定義這個群體。他們心理和情感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的溝通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自主性需求。與“70后”和“80后”相比,“90后”學生群體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鮮活的熱情,不喜歡用社會的統一衡量標準為自己貼上標簽。而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對入職教師的學歷要求愈來愈高,大部分能夠進校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師多是博士畢業,不管是年齡上,還是成長經歷上都與現在的“90后”產生了脫節,多年的正統教育使得他們習慣將傳統的責任意識和國家前途放在個人的價值之上。即便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與“90后”學生的年齡差起碼也要達到6至7年,這種代溝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慢慢擴大,在和學生交流的時候,教師也較喜歡將自身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對于充滿好奇心的學生而言,缺乏良好交流的共同價值觀。
由于我國較重視師道尊嚴,在傳統意義上的師生溝通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師對學生屬于單向的信息傳遞,自上而下的信息發布方式中感情投入較少,信息傳遞容易出現斷層。傳統溝通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師會不自覺地對學生進行說教,時常使用“應該”怎么樣,“必須”怎么樣等詞語,容易讓學生感覺像是在接收命令,這種方式是對學生人格尊嚴的一種傷害,久而久之,影響到教育管理工作開展的效果。在傳統溝通渠道之下,教師很難接收到來自學生群體的真實信息,而往往處在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溝通狀態,教師和學生對溝通效果認識上的偏差也導致了這個問題無法得到真正重視。在傳統溝通渠道下,高校師生間這種看似和諧的溝通局面一旦受到信息時代的沖擊,便會暴露出很大的隱患。
高校師生溝通在傳統溝通渠道下遭遇困境的時候,依托便捷的網絡優勢和強大的數據支持,以微信、微博、微哨等為代表的微媒體平臺快速發展了起來。目前,這些平臺已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教育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不少高校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很多教師也利用微平臺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微平臺因其傳播的快捷性和信息的迅速性足以緩解當今師生溝通中遭遇的困境。
微平臺不但能夠實現手邊即時交流,還可以通過發布朋友圈、分享鏈接、集贊、評復、發日志等方式進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滿足90后學生渴望傾聽的精神追求。與校園網站上的學生論壇相比,微平臺的傳播與溝通能夠將傳播的效果放大,朋友之間的圈子也可以相互聯系,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輕松和方便。很多微平臺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的互相關注,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朋友圈或閱讀學生微博等形式時刻關注學生。由于微平臺的資訊流通速度較快,能讓教師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點滴變化,受到教師關注的學生就會有動力不斷地完善自己和改變自己,從而展現更完美的自己。
傳統課堂教學并不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師生與所有教育資源之間缺少一種有效互動。教師如果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或是請學生關于某件事發表看法,學生極容易覺得是一種作業,產生抵觸心理。目前,大部分學生都有和教師溝通的愿望,很多教師也已經意識到微平臺使用的必要性。例如,一些教師利用微信進行學術問題的交流或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受到了學生的積極回應,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師生間的關系,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同時能夠將學校中的師生關系延續到生活之中,并且這種溝通和碰撞能為學術創新、學生管理和研究提供富有張力的基礎。使用微平臺進行師生溝通,不僅能夠快捷地傳達給學生各種通知,以節省成本,同時比傳統的電話通知或學生干部通知都較為快捷。與此同時,微平臺上的溝通記錄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方便教職人員查閱之前的工作情況。
雖然教師和年輕人接觸較多,但是目前還是有很多教師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會讓學生有代溝的感覺。利用微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或微信訂閱號等微媒體知曉當下最新的消息,以更好地與學生的腳步相適應,并可以將新知識應用到教學當中,不但為學生營造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也可以促進教師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在師生通過微平臺溝通中,教師依然是處于信息的主導位置,在發布訊息時需格外謹慎,并考慮信息發出后可能產生的影響。在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涉嫌欺騙性質的帖子被轉載,鑒于師生朋友圈中的良性互動和教師在學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學生對教師轉發的內容是十分信任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轉發帖子的時候一定要斟酌。
如果說10年前電腦開始改變大部分人的生活,那么當今年輕人的生活中,手機絕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年輕人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機、刷微信,很多人都用“被微信綁架的時代”來形容微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微信為代表的微媒體帶給了人們交流的便利性,但是這些微媒體反過來也侵占了學生學習和運動的時間,所以教師在與學生通過微平臺互動時要把握好適當的“度”,也要利用這些微平臺呼吁學生積極參加戶外活動,用更加健康的方式進行生活和學習。
運用微平臺之后,師生之間可以像朋友那樣進行隨時隨地地交流,掏出手機,就能看到誰給自己留了言,哪位學生有什么困擾等等。很多人都認為利用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交流將是未來師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技術上不可能完全模擬面對面的交流,所有很多信息是無法通過語音和文字傳達的。一項調查指出,師生之間的交流中傳遞的訊息有60%以上是通過手勢、語調和表情完成的,雖然師生間能夠通過微平臺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但是不能過分地依賴微平臺而忽視日常的交際。只有將日常交流與微平臺互動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師生間的良性溝通。
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