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聰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
有人給高考取得佳績的作用因素做了這樣一個排序:考中心態第一位,考前心態第二位,學習方法第三位,知識儲備第四位。這并不是說平時知識儲備與學習方法不重要,而是強調考生在考前、考中的心態之類的非智力因素的調整水平對高考能否成功起著重要作用。那么,作為老師,在平時應如何與學生一道過好“心”關呢?本文著重談談高三老師如何與學生一道過好“心”關,共創佳績。
就信心問題,還是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與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學習,做到課課清、日日清,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增強自信。現重點就非智力因素方面談三點:
1.準確定位,合理補弱。定位太低會影響學生個體潛能發揮。盲目攀比,定位過高會增加考試焦慮。盲目攀比只能挫傷信心,挫傷積極性。在補缺中一定要設法讓學生找到個人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最近發展區域,進行針對性地補弱。對學生個體單科補差和臨界生來說解決了其最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2.積極暗示,點燃自信。考生要學會且經常微笑。發自內心的微笑,信心就會在心中不斷地滋長起來,勵志口號、同學或老師寄語等均要堅持到高考結束。學生可以把寫上積極暗示的字條貼到自己桌角上,形成“我能行”“我能成功”的心理暗示。老師平時對學生要盡可能采用正面表揚進行思想交流。要求學生每天挺胸抬頭,步伐稍快地走路來增強自信。
3.相信科學,增強實力。有學生考前看到烏鴉,認為是不祥之兆,升學沒希望,或夢見自己未能考好,甚至有部分家長在考前替子女去求神、拜佛、算命之類,被江湖術士忽悠為今年沒指望等等。要相信科學!考試成功與否,由平時實力與高考心態決定,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來影響考試成績。只有通過不斷查漏補缺,確實把實力提高,才能真正增強考生自信心。
作為考生,要達到目標僅有信心顯然是不夠的,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甚至挫折。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恒心。提醒以下三點:
1.要消除定型論。高三后期往往有學生認為已成定局,最后幾十天努不努力都一樣,這是定型思想的表現。我們在平時要強化學生個體的“學習目標”的設定,達到者要給予鼓勵,更要與之共同找不足,未達到者要助其找原因,更要找其閃光點,以強化其恒心與毅力。要以“看誰笑在最后”來激勵或鞭策他們。只要高考最后一科考試結束的鈴聲沒有敲響,就要不懈努力,失敗與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甚至一念之差,成敗就在于關鍵時刻能不能把握住,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誓在高考不留遺憾。
2.抓好計劃落實。指導學生制訂可行計劃后要跟蹤管理,如果計劃不能按時完成或有調整,要讓其說明理由并采取補救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學生處于猶豫、徘徊而浪費的時間,無形中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后期在關注學生補弱的時候還是要關注個人優勢學科的學習,千萬不能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要盡可能地避免折騰和學科上的失衡。
3.要摒棄宿命論。少數學生大考成績出現有規律的起伏,偏偏高考前的一次模擬考試又考得可以,于是乎便形成高考必敗的宿命論。尤其是在學生學習情緒不穩定或狀態不佳時更要重視。老師要及時做好思想工作,消除負面影響,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減壓。比如,進教室后發現學生睡意仍濃,就可以集體伸伸腰、唱支歌或者來個小幽默也行。
對學生來說,心態平穩和增強緊迫感與危機意識是必要的,但不可患得患失,緊張過頭。面對高考,平常心更能幫助學生超水平發揮。提請注意以下三點:
1.減輕“押寶”思想。多數學生的幾門學科中都存在著弱勢的科目,在考試中往往都會把總成績的提高押在一兩門相對好點的科目上。平時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學生在分析考試得失時往往都歸結為學得好的學科未能發揮好,其實這就是押寶思想。有了這種思想的人就可能在平時學習中不去補弱科而影響整體提升,在高考中就可能因某一門考得不好尤其是感覺不好時就造成發揮失常。老師聽到或看到學生如此分析時,就要及時糾正。
2.營造寬松氛圍。要求學生有平常心,老師更要有平常心,尤其臨考前不再全面苛求學生,對心理調節能力差的或者壓力大的學生要關心適度,過度的關心可能會增加壓。要讓家長盡可能少對學生學習不恰當的施壓而應更多地做好后勤保障,不再輕易把一些非原則性問題或現象通報家長。考前要淡化高考氛圍,去掉班級目標墻及倒計時牌等與迎考氛圍營造相關的內容,為學生營造寬松的迎考氛圍。
3.平時當作戰時。要讓學生高考時像平時,就要把平時當作戰時。平時練習中要從答題的規范到答題技巧以及心態的調整等都作嚴格的要求。只有平時養成習慣,戰時才可能當作平時,考試技術與心態調整訓練要放在平時訓練中,不要等考前指導時集中講。平時就要指導學生在每場考試前不要給自己明確具體分數目標,在考試過程中要堅持先易后難,不能在難上花過多時間,力爭將會做的題做出來,且保證正確率,不能做全的盡可能做,盡量不留空白。那些在考前預設過高目標,考中算分甚至預測結果等于事無益甚至禍害無窮的思想或行為肯定是不該有的。
臨近高考,我們也要防止老師不良情緒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如,老師焦慮情緒,導致精神不振,影響學生狀態;老師的急躁情緒,導致對學生答疑輔導時發脾氣,影響學生精神狀態。
總之,要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渡過高考關,這離不開老師的信心和平常心,更要求大家在教育管理過程中賦予愛心和耐心,通過師生通力合作,重視過程中的及時發現、溝通與疏導,這樣才可能讓考生以最佳的心態去面對高考,共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