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培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很多人說臟話,這也許不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如果是很小的孩子說話都臟話連篇,那就值得我們進行反思了。小孩子說臟話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是它背后折射出很多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會對兒童的成長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隨之而來的就是家庭矛盾和社會矛盾的產生。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電視廣告里經常能看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樣的話語,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因此,家庭教育必須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好地向前發展。
《辭海》中對家庭教育的解釋為: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認為:“童年時代由誰來引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他的頭腦和心靈,這些都決定著他今后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可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么的深。《教育大辭典》把家庭教育解釋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兒女輩進行的教育。主要任務是:兒童入學前,使他們在身心健康發展方面奠定初步基礎,為接受學校教育做好準備;在兒童入學后,緊密配合學校,督促他們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繼續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發展正當的興趣愛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針對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家庭成員間進行相互開導和幫助。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以下特點:(1)奠基性。(2)感染性。(3)針對性。(4)長期性。(5)靈活性。(6)社會性。
從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這一角度可以將家庭教育解釋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中對兒童進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教育。它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持續的、巨大的。
著名外國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他認為兒童的道德生活是需要愛的,這種愛是父母和家庭給予的,產生于兒童、父母、家庭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在學會思考和學會活動之前就產生了愛,并且在家庭生活的影響下不斷提高他的道德水平。裴斯泰洛齊認為,關于道德教育任務的實現,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學校中的教育,但二者應該密切聯系。他甚至主張把學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類似家庭生活關系和親自之情的基礎上。他還說,家庭教育是培養人品和公民品德的大學校。人首先為童,然后學藝。為童之德有益于學藝,培養為童之德就為將來生活幸福打下基礎。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更重要的是它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它是關乎一個人命運的教育。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環境對于植物的影響,古人早有認識。我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古人對家庭環境的重視程度以及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很大程度上會伴其一生。好的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極其有利的,它可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聰明才智。相反,不好的家庭環境可能會對兒童的成長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如果兒童成長在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里,父母自身修養較好并且關系融洽,家庭關系和諧,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也很融洽,物質基礎也能夠得到滿足,那么拋開學校教育不談,就日常生活中父母自身的行為就在給孩子的成長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對孩子來說,這種家庭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孩子處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他看到的都是父母給自己樹立的好榜樣,那么他的品德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朝著一個積極向上、健康的方面發展。相反,倘若兒童成長在一個充滿“戰爭”的家庭環境中,父母整天動不動就吵架,甚至打架,再或者家庭里有一個長期酗酒、抽煙和賭博的家長,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肯定是粗暴的,不講究方法的。在這種不良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使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性,但在其內心會有很多家庭陰影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良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誘使其走上社會后染上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而產生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就拿說臟話這件小事來說,如果家里有人經常說臟話,那么孩子也會學著家長那樣說臟話,即使他在學校老師面前和家長面前不敢說,他也會在自己同齡人面前說臟話。可以這樣說,凡是喜歡說臟話的小孩背后,都有著一個或者兩個愛說臟話的父母。處在好的家庭環境中想變壞是很難的,而處在不好的家庭環境中想變壞卻是很容易的事情。
家庭教育說直白一點就是培育良好的家風。老人們喜歡說“家教成敗看家風”,其實很有道理。兒童在家庭中生活和成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就會受到家庭的影響,這其實就是一種家風熏陶。家風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價值取向,還包括我們常說的家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大人評價一個小孩時會用到“看看人家的小孩多有家教啊”“這個孩子真不懂規矩”之類的評語。這里的家教和規矩其實都指的是一個人的家風。父母在家庭中給孩子營造出什么樣的家風,那么孩子在外面表現出來的行為必定是自己所受到的家風的影響的結果。要想孩子能在眾人面前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家教的人,父母就必須學會給孩子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這需要父母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切身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一個具有良好家風的人,他自己會對其家風引以為榮并恪守家風,在社會上也會展現自己所具有的良好家風傳統。
一些家長會錯誤地認為家庭教育是從屬于學校教育的,是學校教育的附屬品。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過多地依賴于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很多家長都把學校教育視為教育的模板和標準,一些活動和行為都以學校教育為標準,完全不考慮家庭的特殊性和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刻板地對孩子進行固定模式的教育,學校要求什么家長就配合著做什么。除此之外也不愿意花過多的心思在家庭教育上。還有一些家長則認為,學校教育就等于教育,和家庭教育沒有什么關系。只要學生一出問題家長就會把所有的責任全部推到學校教育上,一有事就鬧學校、鬧老師。這種現象聽起來很可笑,但是在現實中卻是屢見不鮮的。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家長的教育觀念即指家長對人才、對兒童、對教育的一系列認識與觀點。作為孩子啟蒙老師的家長,其教育觀念對子女的成長起著決定作用。家長的教育觀念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決定著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及實施,影響孩子今后的發展。
(1)重智輕德的片面人才培養觀
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里能考第一,為了孩子能有個好成績,不惜重金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培養,孩子在父母面前和老師面前都是“乖孩子”,但是一離開家庭和學校,就變成了“壞孩子”,臟話連篇、動手打人、不講社會公德、不知道尊老愛幼等等。要知道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一個沒有良好品德的“高材生”也是不受歡迎的。
(2)忽視兒童,侵犯兒童權利的落后兒童觀
一些父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所有東西自己都有權查看。導致一些父母經常會偷看孩子的日記,翻看孩子的書包、包裹等,完全不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權,忽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導致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不敢說真話。
(3)不能客觀地看待家庭教育的作用
隨著學校教育的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把學校教育當作教育的全部,自己除了供孩子上學就沒有其他義務了,片面地認為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學校教出來的,與家庭教育沒有絲毫關系。這些家長完全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相反,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現在的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孩子的發展,就不讓孩子上學,而是自己在家里教孩子,完全抹殺了學校教育的功能。這兩種教育觀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家長的教育素養對子女的成長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家長素養的高低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家長的素養包括家長的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等方面。
(1)品德行為素養不高
家長的品德是個人思想、政治、道德規范的綜合反映,是決定子女品德面貌的基礎。家長的品德行為直接關乎子女品德行為的養成,如果父母有一些不良嗜好,受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他會不自覺地跟隨父母的行為習慣養成很多和父母相似的行為習慣,如果是好的會受益一生,如果是壞的,就會毒害孩子一生。父母的品德與受教育程度關系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一個沒有上過學的父母也會有一些好的品德值得孩子一生學習。
(2)文化知識素養不足
教育子女是一項腦力活動,需要父母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素養,能夠掌握孩子成長的發展規律,針對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對其進行相應的教育。但是很多家長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些知識,教育孩子的方法會受到自己的傳統經驗而為之,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重,甚至出現厭煩家庭和厭學的不良情緒。
(3)缺乏有效溝通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家長講話、溝通。這是由于家長沒能夠很好地觀察子女的言行、洞察子女的心思,不能夠與子女進行有效的溝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有很多自己的秘密,希望有人能夠聆聽,但是父母總是很難做到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動不動就否定子女的想法,導致子女不愿意和父母有過多的交流。家長有時候只需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而不是說教者。
(4)心理素質有待提高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大的壓力。很多家長會把自己在工作上面臨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帶回到家中,隨便一個導火線就能觸發一場家庭大戰。很多家長還會把這種不良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發火。孩子就這樣無辜地變成了家長的出氣筒。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理上就會產生一些陰影,他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隨意向同學或朋友發火。這就要求家長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
1981 年,我國第一所家長學校——上海市虹口區長治中學家長學校成立。家長學校的設立反映了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呼聲和愿望。30 多年來,我國家長學校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許多省份和偏遠地區家長學校的建設情況還是很不理想的。很多地區甚至沒有一所家長學校,這種狀況令人擔憂。家長學校的建立,可以讓更多家長切切實實參與到教育中去,家長的素質得到了提高,直接受益的就是孩子們。哪個地區的家長學校建設得好,哪個地區的義務教育入學率和合格率就高,輟學率和未成年人犯罪率就低。所以,大力建設家長學校在我國現階段還是很有必要的。
為了解決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把家長學校工作納入自己的職責范圍。據了解,許多省市成立了由教育廳局負責人牽頭、婦聯等部門參與的家庭教育指導機構。這些機構從家長實際出發,靈活辦學,力求讓家長到家長學校學習“來一次,收獲一次”,不流于形式。家長進步了,學生跟著就受益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都需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家庭教育關乎一個人的成長,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了它必須獲得一定的法律保障。我國目前有很多涉及父母的教育權和教育義務的法律,但是至今還沒有一部完整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法》。針對目前出現的諸多教育問題,我國亟待出臺一部完整的《家庭教育法》,針對這些問題給予法律意義上的保障。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頒布過《家庭教育法》,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并沒有繼續實施這部法律。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期待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法》能夠盡快得到重視和完善。
總之,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不可缺失的。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應該全面協調發展,這三者就像三腳架一樣,任何一方有所缺失,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會出現不穩定的局面,要想讓我們的教育穩步發展,必須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1]B.A.蘇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愛[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楊漢麟.外國給予名家思想[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夏之蓮.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郭榮輝.家庭教育[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7]蔡岳建.家庭教育引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鄧佐群.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