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華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業余時間里,讀到一本好書,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的本質》,使我頗有觸動。經過了近100 年的教育檢驗,陶行知老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僅在教育界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而且對于現今的中國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重要的指導作用。
陶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教育要將生活作為前進的方向,以實際生活為路標,才不至于迷路。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生活需要面包,我們就得過面包的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過戀愛的生活,受戀愛教育……怎樣的生活,就要受怎樣的教育。”陶先生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例子讓人們知道了什么叫“生活即教育”。因此我常常想,我們五年制高職教育也應該符合先生的教育理念。五年制學生特點是年齡比較小,具有學習目的不明確、選擇觀察對象常常從興趣出發,以后則漸漸能夠按照學習任務的需要去感知事物的特點,所以就需要將我們物理教材中的內容越來越生活化,在教學中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突出物理知識的實用性。例如,利用雜技演員在表演時,一些常人看來比較驚險的動作,也可以成功完成等例子來引入“物體的平衡概念及平衡條件”一節的教學,在學習了物體的平衡概念及平衡條件后,學生對生活中的許多相關現象就好理解了。體育項目的許多內容都要利用到平衡概念,建筑房屋、起重機工作、橋梁建設都要保持平衡,首先要分析各部分受力,然后根據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數學計算,以便確定研究對象的幾何尺寸和數據。現在很多學生喜歡玩電子游戲,比如“憤怒的小鳥”,因此可以用這個游戲引出“平拋運動”這一課題,學習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分析和計算憤怒的小鳥彈射的初速度與水平距離的關系。利用動量和沖量中“動量定理”這個課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知道在打籃球時采用怎樣的方法可能有效減緩籃球的沖擊力。利用教室里的日光燈來講解自感現象及其應用,等等。通過貫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現象恰當地結合,來提高并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物理概念、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概括。
陶先生曾嚴肅地指出,傳統的教育為“吃人教育”。因為在這種教育下,學生會逐漸失去創造力,會束縛住學生的思維意識。相比較而言,生活教育則剛剛相反,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有強勁的動力,滿足學生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教學變成主動的、自覺的學習。結合物理教學,應該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在課程的設計中,應該多一些綜合活動,而對于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理,學生則不感興趣,不能一味地灌輸。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接觸實踐活動的機會,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這對我們現今的物理教育教學很有啟發。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教育界的領路人,我們要做行知路上的后來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精神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努力爭取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