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耀文
(赤峰市翁牛特旗職業教育中心)
“ 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也是真正構建出“ 以生為本”語文課堂的理論依據,更是影響高效語文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所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有意識地摒棄傳統教學思想,要借助恰當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鍛煉學生自主能力,進而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借助恰當的教學活動來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以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同時,也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做好基礎性工作。本文就從以下幾種教學活動入手,對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論述。
心理學研究表明:合理的質疑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探究欲望從潛伏狀態迅速轉入活躍狀態。可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揮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切記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過難或過易都是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也不利于學生健全的發展的,更不利于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所以,在課改下,我們要立足于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價值,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論雅俗共賞》時,為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也為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更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選擇了問題情境創設法,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文本中出現了幾個人物,他們生活的時代特點是怎樣的?(2)在朱自清看來,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來的尺度或標準,思考:這個標準指的是什么?(3)怎樣才能達到“ 雅俗共享”? ……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解答,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所謂的小老師制度是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 小先生”制度而演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以“ 老師”的身份走向講臺,然后,將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進行授課。可見,在小老師制度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引導學生設計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設計,然后,以此為依據進行授課。所以,在小老師制度下,我們要相信學生,要給學生搭建講解的平臺,以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進而為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寶黛初會》時,為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減少自主設計教學設計的盲目性,接著,再動手尋找相關的資料,比如,在網上搜索相關的視頻、借助教師的教學參考資料等,然后,進行教學設計,進而確保學生在該制度的應用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然,教無定法,除上述兩個方面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 小組學習”模式,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還可以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活動等。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課改基本理念,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以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莫慧蘭.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