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江西省贛州市贛州三中)
人教版語文選修課本《生秦諸子選讀》《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9 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課本注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于實行仁,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有學生質疑,這句解釋是說,如果實行仁能給他帶來好處,他就實行仁?筆者感覺這種理解會給學生兩種誤解:如果實行仁不能帶來好處就不實行仁;很多時候實行仁并不能給人們帶來實際好處,而需要“殺身成仁”,這不是和孔子之前的話相矛盾嗎?由此質疑,知者是否翻譯成算計精明的人?知者利仁能否翻譯成算計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查閱中華傳世名著精華叢書《論語》(山西書籍出版社),對同句解釋: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知道仁最終會給他帶來好處而實行仁。
查閱錢穆作品系列《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同句白話試譯:只有仁人,才能安二仁道,智人,便知道仁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查閱《論語·文白對照》(新疆人民出版社),對同句的解釋:有仁德之心的人能夠心地坦然地按照仁的準則行事,聰明智慧的人知道仁的利害,也能按仁的準則辦事。
綜合以上解釋,一致的是:①知者,是聰明智慧的人,智人;②利,解釋為知道……的好處,是內心的追求。
綜合《論語》,孔子對“仁”與“禮”的表述:“仁”是君子內心的最高追求,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準則,是內心的自覺追求;禮是“仁”的外在體現,即等級、秩序、制度,他們互為表里,內外合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手?《論語·泰伯》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
孔子的言論反復強調,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有經過個人的努力,才完全可以達至仁的境界。但當時動蕩的社會,愛好仁德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實行“仁”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知者在孔子的言論中又是個什么角色呢?
知者,孔子在《論語》里多次論述,并且與仁者并列而論,可見在孔門弟子的記載中,孔了是仁者,智者并列的。
《論語·雍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課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知者并提的,一個是有仁德的人,一個是聰明有智慧的人,他們知道仁的好處,把仁作為行為的最高準則,內心的自覺追求,而安仁,利仁。
《論語》,孔子經濟思想高重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在義和利面前孔子區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質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更深刻地理解了孔子核心思想的“仁”是一種內心的自覺追求。不管是仁者,還是知者都是內心充滿對“仁”的自覺追求,并作為行為的最高準則,進而“智者不惑,仁者不憂”。以儒家思想為精神傳統的中國人,傳承中華文化,發揚中華精神,皆應求仁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