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愛珍
(山西省呂梁職業中專)
伴隨著全球化,各國文化的相互交流,英語作為世界上第一大語種,學習的人數越來越多,幾乎每個人都在學英語。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英語熱”現象。
在中國,這種現象尤為明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種現象對于我們來說是好是壞,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怎么樣做?
隨著國家與世界的接軌,文化相互交流,中國人越來越喜歡海外產品,有許多的海外產品上有英語說明書。人們要想更好地了解產品,就必須懂得英文,要想懂得英文,就必須學習英語。
中國大多數人都不太精通英語。但他們當了父母以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精通英語,只靠熏陶和輔導還不夠,有人不惜花錢送自己的孩子去國外留學。
隨著“不能輸在起跑線”思想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學習英語,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別的孩子有的待遇,父母不惜花大錢去報英語輔導班。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英語,學會的第一首歌也許就是Happy new year,然后上了小學以后,就會發英語課本,進行英語考試。在學習英語時,如果班級里有學習英語好的,別的同學都會羨慕。從上了中學以后,學習英語就變成一種應試要求,為了能夠在考試的時候取得高分。隨后將要面對的就是高考,英語四六級。如果想要到國外留學,就必須考托福,考雅思。在學術論文上,只有用英語翻譯,世界級專家才能看懂。
對于非英語專業的人來說,如果考研,英語成為決定成敗的重要籌碼。在公司面試中,有些面試對于英語要求極高,特別是在口語交流方面,這就要求你有極為深厚的英語底蘊。
我認為“英語熱”現象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仔細想想,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學習英語,可是在這些人中,又會有多少人真正地從事有關的英語行業,最多也不會超過20%。
首先是英語考試問題。從初中以后,英語考試占有很大部分。學校為了使學生能夠考更高的分數,不惜打亂教學模式,圍繞英語全面展開。在考研過程中,一些學生因為自己是英語專業的學生而順利地通過考試,從而考到理想的學校。一些學生則會因為英語成績的不理想而與自己喜歡的大學失之交臂。造成專業不如英語重要的現象。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去傳播自己的母語,然而我們都在為學習英語而焦頭爛額。語言不僅僅是工具,還是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載體。南京大學朱魯子也指出,滅絕一個民族最惡毒、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該民族放棄自己的母語。
我們學習英語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與外國友人交流,為了傳播我們的文化,而不是一種學會了可以升學、某職、晉升和出國的砝碼。
我們要搞明白在十三億中國人中有多少人學英語,在這些人中,有多少人從事英語工作?外語教育有什么困難以及差異?
改革我國的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設置課程,使學生能夠了解最基礎的英語知識,降低英語考試的難度。
對于需要學習英語的人,要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使英語教育真正收到成效。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積極地弘揚中國文化,積極傳播漢字文化,使更多的外國友人能夠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作為21世紀的學生,應該明白:學習英語不是為了使自己能夠考到更好的分數,而是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有關英語的地方,能用得上自己所學的東西。要明白: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了解其他國家的人情風貌,為了傳播自己國家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學了以后忽略了自己的母語,一味地崇拜外國文化。
英語對于我們來說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是為了讓世界上其他國家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不管怎么樣做,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
[1]蔡嬋林.對全民英語熱的冷思考.華中師范大學,2006(07).
[2]阮煒.非理性英語熱必須降溫.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