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水花
(青海省都蘭縣高級中學)
楚漢之爭,是中國歷史上在秦朝滅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為首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歷時5年的長期戰爭中劉邦以弱勝強,轉危為安,最終擊敗不可一世的項羽,兩人的個性因素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二人在見到秦始皇后的感慨: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 高祖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項)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記 項羽本紀》。同是見到秦始皇后的感慨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和項羽的抱負,劉邦羨慕秦始皇的事業和氣度,是如何做領袖;而項羽想到的是沒什么了不起,怎樣推翻他取而代之。
二人在戰略眼光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劉邦在項羽與秦軍酣戰之時,乘虛而入先攻下了咸陽,這樣就在戰略上取得了主動權,而且造成了天下認為的關中王的錯覺,后來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就失去了天下民心。更不要說劉邦約法三章,聽取張良的“良藥”,封閉宮室,還軍霸上,鴻門宴則更是上演了一出養虎遺患的歷史經典;后來天下民心盡失,項羽疲于征戰,而劉邦卻一舉拿下三秦,不能說不是劉邦的戰略眼光在此時起了關鍵作用,試想如果是劉邦早先的群眾基礎,能輕松拿下三秦嗎?此后的連續征戰中劉邦以弱勝強,轉危為安,充分看出二人的戰略眼光在斗爭中的區別。
用人策略的比較:劉邦是唯賢是舉,不問出身。韓信早年在項羽帳下不過是個小官,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但可惜項羽的貴族觀念比較重,聽不進去,雖然后來投奔劉邦也不被重用,但劉邦從諫如流,拜韓信為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其不備取得了關中,有了兩塊根據地,為后來平定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韓信攻下齊地后居功自傲,想做代齊王,劉邦立即封官許愿。劉邦對自己的部將是愛錢的給錢,愛權的給權,只要是出主意,劉邦采納后從不將責任推到出主意的人身上,鴻門宴上劉邦說出主意的人是鄒生(沒什么見識的人),而項羽卻將向自己告密的人不假思索地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試想誰還會給他出主意呢?告密呢?劉邦在總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總之,楚漢之爭中表面看來是硬實力的較量,而實際斗爭中的軟實力的較量更是顯示了兩個迥然不同的政治領袖思想境界、人生抱負、斗爭謀略的高低,給后世的人們提供了一面鏡子,類似的歷史經典會不斷重復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