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奕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
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的授予,會很快提高一個村落的知名度,促進當地經濟尤其是旅游業的發展。浙江省桐廬縣深澳村在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后,當地政府加強了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挖掘和整理了多項文化資源,并進行整合,進行對外宣傳,吸引眾多游人前來探訪,從而成為桐廬著名的江南名村。
兩溪環村,氣候濕潤,使得村落的水系條件優越,深澳村下筑暗渠,當地人俗稱之為“澳”,澳深水清,村名由此而得。處在山谷平原之中的村莊,東北方向是獅子山和黃山,西南方向是前山,東南方向是龍門山余脈,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全村輪廓呈長方形,占地面積7.5公頃,南北走向有一條長約200米,寬約4米的老街,兩側各有3條弄堂,因而村落的建筑排列形成“非”字形的布局?,F存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有16萬平方米,僅明、清堂屋就有100余座,古建筑雕刻精美,內容豐富,工藝精湛。深澳村內的文物古跡眾多,恭思堂、神農堂、攸敘堂等建筑與村內的水系構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和特色。
深澳歷史文化村保護規劃于2008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在這份文件中指出:“深澳村是以居住功能為主,兼顧商貿、旅游服務功能,形成居住、旅游、古文化特色于一體的村莊。在維持和突顯深澳傳統風貌和格局的基礎上,通過各種保護手法,嚴格保護古村內傳統的水系、原始院落格局、傳統建筑、構筑物及環境構件要素等保護要素;從村莊肌理入手,恢復宅院原有的院落形態,達到整體保護與恢復原有風貌特色的目的。”深澳村的地理環境、獨具風水布局的風貌格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明清建筑、豐富的民俗文化,這些自然、人工、人文環境要素互相之間的有機關系構成了村落特色。
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發現整個村落游人鮮少,加上多為老年人居住,能使人充分感受到這個古樸村莊的安逸寧靜。村落的整體空間格局與四周的地貌、水體、農田、植被等環境要素較為和諧,傳統的民居構成錯落有致的空間形態格局,記錄和反映深澳古村落居民與周圍自然環境多年來融合的結果。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古水系作為深澳村的重要風貌特色,部分明溝坎井至今仍在使用,水質清澈,不但滿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營造了幽美的村落水景致。
深澳村并沒有任何相關的旅游設施服務。據村民介紹,農家樂和住宿要到相鄰的荻浦村才會有,整個村落只有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鋪和菜市。隨處走進古色古香的民居里,熱情的村民會用自家種植的茶葉和玉米來招待客人,從談話之間可以了解到,現來深澳村的游客逐漸增多,以自駕車的游人居多,大多是來桐廬野營登山而路過深澳進村的。
深澳村的每處古建筑都有專門的標牌來做介紹,可建筑保護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村中的一些房屋倒塌無人修繕,精美的雕刻也被剔除。此外居民的生活條件也比較惡劣,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破損,基礎的生活公共設施也不完善,種種因素導致了年輕的一代到村外建新屋。村內各處建筑是明清時期的遺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已遭到破壞就很難復原。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一方面要抓住機遇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來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
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的評估和保護標準中最重要就是原真性原則,在保護及利用的過程中,都要以維持傳統空間的肌理和歷史信息為前提,現存的和新建的都要達到原汁原味,使其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但如何把握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度”是文化歷史村落面臨的一個難題。走訪高淳、烏鎮等村鎮都可發現有一些以功利性為目的而建筑的復原物,這些失去文化背景和歷史內涵的建筑,事實上也是在保護階段中對文化遺產的破壞,丟棄了傳統的原材料、原工藝和古樸的風貌。反之,單純為了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而放棄居民改善生活基礎設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隨著城鄉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也必然會產生新的村鎮文化。
在人類的活動、地域各自發展歷史差異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盡管每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基因可能帶有一些相同的要素,但從整體的表現形式上看來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從保護與管理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歷史文化村落的現狀特點和保存狀況,包括村落的自然環境、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等要素。
自然環境包括大自然億萬年來鬼斧神工的自然風景,包括地貌、水體、天象、植被等物態形象??拜洉墩洝分兴觥罢孕蝿轂樯眢w,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建立在自然法則上的村落在千百年后仍能保持活力生機,這與地貌、水系及宅院的巧妙組合和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在受到風水模式影響的傳統古村落,要延承保護周邊的立體空間及整體的山水環境,視自然為有機的生命體,如果自然環境風貌都改變了,村落也就失去了遺產的價值。
物質文化遺存是人類長期勞動實踐和創造的結果,包括一切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街巷、民居、核心的建筑界面要保持質樸素雅的建筑形態,對重要的歷史建筑要堅持修舊如舊的方法。一般的舊民居,在其內部可進行有機的更新改造,從而滿足百姓的生活需要,但在外觀和結構方面應保持原樣。對于與傳統建筑不協調的新建筑,應拆除或按與當地建筑相同的形式、材料及色彩等條件進行更新,從而保證整體風格的一致。江南水鄉與水共生,古村落的水系結構,例如陰溝暗渠等也要保持原貌,在具體的場所中要注重用水場所的人性化和居民用水的方便性,只有把水納入自然系統中,按自然的規律進行維護,水這一元素才能長久地維持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示了各地的鄉村文化、風土人情,包括制作精妙絕倫的手工藝品等行為景觀,凝聚著各地區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民間信仰的催生下古村落出現了祠堂宗廟、戲臺、祭祀儀式等,這些物質形態或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構成也成為一個村落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的文化載體。在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應死板地出現在商業舞臺活動和民俗表演上,這與傳統的民俗文化氛圍格格不入,只有注重歷史功能的維護,進行活態的傳承,才能充分體現出歷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內涵。
中國的古村落分布廣,數量多,歷史價值高,但就保護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有的地方為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采取拆舊建新的方式,對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傳統布局造成破壞;有些村落則為謀求經濟發展而插進一些不協調的建筑,破壞了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而導致的結果卻都是對歷史文化名村特色的破壞。我們在對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應側重于對歷史文化名村在特色上的保護性開發,而非破壞性的開發。
[1]李政.深澳村理水探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12.
[2]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