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燕
(浙江省余姚市職業技術學校)
本人擔任幼師舞蹈教學若干年,在教學中,我經常會發現一個問題,樂感好的學生在掌握動作時,悟性高,速度快。而相對部分樂感差的學生就顯得手忙腳亂、力不從心。我國著名的舞蹈家吳曉邦先生這樣說過:“任何舞蹈在藝術形象上,都必須通過音樂才能把它的意思表達出來。”可見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樂感呢?在教學中本人作了以下嘗試,以供同仁探討。
在教學中,我采用直觀欣賞、分析比較的方法。如,在課堂上,我選擇《金山戰鼓》《牧歌》這兩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國古典三人舞《金山戰鼓》音樂緊密、急促,渲染出千軍萬馬廝殺的戰斗氣氛;蒙族舞蹈《牧歌》的音樂,幽遠縹緲若有似無。兩部作品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舞蹈的主體感,使舞蹈感染力更具有濃烈的色彩。
在教學中,我曾經作過這樣一個測試與比較,請學生欣賞朝鮮女子獨舞《庭院深深》,分三次欣賞作品,第一次只給畫面,不給音樂,第二次沒有畫面聆聽音樂,第三次綜合欣賞。結果證實學生前兩次欣賞后思維和表達都很有限,但綜合欣賞后,他們都說舞蹈音樂與風格情感結合太好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渴望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朝鮮婦女的喜、怒、哀、樂。
舞蹈和音樂都具有內涵的節奏感。良好的節奏感可以幫助學生將舞蹈動作做得更完美、更準確。在教學中,我會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給學生以強化訓練,促進他們節奏感樂感的發展。
如壓腿的練習過程中,采用節奏較為規整的2/4拍樂曲,之后轉化為3/4、4/4拍的樂曲。在變換節拍練習后,感受如何將呼吸做得更完整,并且在課后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首先給學生介紹該民族的舞蹈風格特征、基本律動,而在這些內容的介紹中,離不開該民族舞蹈特有的節奏型。如蒙族舞蹈特有的馬步節奏維吾爾族特有的切分節奏型弱拍處理效果|等。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制定民族風格節奏型表格,加以比較、傳唱。
音樂的記憶能力是感悟理解音樂的一種基本能力。在教學中,我采用聆聽、感悟、記憶、再現這樣的方式,組織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引導學生練習鞏固。如上下樂句接力游戲等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教學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通過集體、小組、個人間的競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音樂的記憶能力。
“感人心者,莫失于情。”舞蹈是人類美的藝術、心靈的藝術。樂感的差異制約著學生舞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習一個新的舞蹈時,我總會提示學生用“樂感”、用“心靈”去表現舞蹈的內容,從而相地提高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舞蹈的表演離不開音樂的輔助,而音樂的表達更需要舞蹈的展現。要想學好舞蹈,羽化成舞蹈仙子,就必須培養自己良好的樂感,提高綜合的音樂素質,從而達到樂中有舞、舞中有樂、聲情并茂、和諧美妙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