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慧
(福建省石獅市錦峰實驗學校)
詩歌以其高度概括、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象、精練的語言,在文學領域中一直被視為最高的藝術形式。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則要求我們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要高質量完成教材所規定的詩歌作品教學,培養學生的讀詩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它有著其他文體無法替代的特殊教育作用。具體教學過程中,怎樣進行現代詩歌的有效教學,怎樣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意境,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
《孟子·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币簿褪钦f要想了解作者其文其人,就必須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和經歷。一個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都有他一定的思想動機,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感情也因作者的情感經歷、人生閱歷、生活處境以及時代風貌的不同而各異,因此我們在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時要了解作者其人其事,了解他所處社會的背景。了解了“知人論世”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教學詩歌前,先讓學生課外充分利用資源先了解作者以及時代背景,以引起學生對詩歌的初步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通過學生查找資料大概了解詩的內容帶有自傳性質,所寫都是詩人的真實經歷和真實感受,這樣對理解全詩就有了一定的基礎,也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詩的主要內容。
我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可見誦讀是開啟理解一首詩歌大門的金鑰匙。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詩歌。教學一首詩歌如果只是一味地一節詩、一節詩地枯燥講解,必然使學生感到厭煩,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多誦讀優美的詩句,詩句中生動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說詞”。教師要從情感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細膩的誦讀指導和訓練,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更快地進入詩情。誦讀詩歌首先要指導學生方法,注意要讀準字音,讀準節奏,體味詩的音樂美。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還要通過語調和輕重音的變化去表現豐富的情感,必須讀得抑揚頓挫。誦讀時也并不是單純反復地無目的讀,要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詩歌是文學領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而意象作為一種藝術元素,在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首詩歌最易感知的東西是詩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詩歌的意象來體現的。意象就是詩歌中飽含詩人感情,帶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都是一些客觀事物,但入得詩來,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則為詩中的意象了,這些意象象征著特定的內容:“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征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通過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的理解,我們就體味到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也看到了一個充滿深沉熾熱的愛國之情的詩人形象。
講授詩歌要注重賞析字句。詩歌講究“煉字”,古有“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之說。詩歌中的語言只有細心揣摩,才能領會其中蘊含的意蘊和情味。新課程標準第四學段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課堂上所學的詩歌畢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還要在課堂內外多加學習積累。比如進行拓展閱讀,學習完《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后,再拿出一篇艾青的另一首詩《礁石》,通過對詩歌的意象及煉詞方法的掌握,體會這首詩中遇到困難后樂觀豁達的精神。課外推薦學生誦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火把》等詩歌,初步了解艾青詩歌創作的風格特色。
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課文,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如在學習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之后,進一步閱讀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比較兩首詩抒發的感情有什么異同。學了《鄉愁》,就和《春望》進行比較。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之后,再一起學習《七律·長征》等詩。
另外,語文版的教材選用的這些現代詩不是孤立地為學詩而選詩,在每一個現代詩歌單元都有配合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實踐提高。如七下第四單元設計的“仿寫詩歌”,八下第二單元的“寫一首詩”,九下第二單元的“開一次小型現代詩歌研討會·記下你心中的美”,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逐步提高學生寫詩,感悟詩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配合這些活動,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效的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總之,現代詩歌的教學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著力于誦讀、背誦,指導學生重在品味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意象、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把學生領進廣闊的詩歌天地,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