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琴
(廬江中學實驗初中)
傳統的生物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能力的訓練,忽視利用生物課堂教學的平臺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很少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思想道德因素、美育因素等。所以在老師喋喋不休的知識講解,枯燥無味的機械訓練下,每一堂生物課都沉悶、乏味、昏昏欲睡。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類是不夠的,它可以使人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對于剛步入初中的孩子們,對社會的認識是膚淺的,基本談不上什么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應自覺地把對學生的情感、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當作自己應盡責任,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怎樣在生物課堂中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師生關系是影響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通過構筑平等、合作、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實施有效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教會學生傾聽與分享。不能因為擔心課堂上“吵”,就一個人唱“獨角戲”,實行“一言堂”。這樣不利于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不利于學生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不利于對學生進行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實施。
德國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能力信息的同時,更應享受高尚情操的陶冶,使教學內容得以升華,思想境界得以提高。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資源,能夠從情感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精心進行組織安排,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可生硬地、孤立地去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說教式教育。實踐證明,脫離具體教學內容和特定的教學情境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不可取的,不但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有時還會令學生感到反感。
例如,我在講授《生命的起源》這一節內容時,不僅向學生介紹了生命起源的歷程,更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關注生命的教育。我首先拉開長長的畫卷讓學生想象:46 億年前地球誕生,沒有任何生命,直到38 億年前,地球才出現了最原始、最簡單的生命。在這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任何一個極其微小的自然環境的改變,都會使生命扼殺在搖籃中。這樣的鋪墊能讓學生感覺到生命誕生的漫長、復雜和無可復制,今天的地球根本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的生命。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物學知識進行討論:原始生命出現后,從單細胞生物經過漫長的進化,直到300 萬年前才出現了更復雜、更高級的生命形式,擁有高智商、高情感的人類是最后才出現的,中間都經過了哪些過程。通過對生命源遠流長的追溯讓學生感受著生命的可貴,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欣賞生命。再介紹到目前為止,在浩渺宇宙中,人類還沒有發現其他任何星球有生命存在。讓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生命之珍貴和偉大,引申出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敬畏。借此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和人生態度。可謂順理成章,一氣呵成,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更沒有生硬的強加灌輸。
又如,我還通過介紹珍妮·古多爾十幾年如一日,只身一人生活在非洲的原始森林中,和黑猩猩朝夕相處,終于揭開了籠罩在黑猩猩身上的神秘面紗,來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命奧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畏艱難,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通過讓學生了解達爾文潛心研究二十多年,才提出自然選擇學說,成為進化論的創始人。講述孟德爾關于豌豆的遺傳學實驗一做就是八年之久的故事,最終找出遺傳的兩大基本規律,成為“遺傳學之父”。教育學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可貴精神,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讓學生認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了解我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等重大科研成果,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改變祖國面貌的責任感。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不僅是指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包含對學生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傳道”不能靠說教,這種貼標簽的方式,很難讓學生接受,更無法對學生產生深層次的影響。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以自己對生物學科的熱愛,對生物的關心,對自然的敬畏,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這樣就能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進行生態環境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首先從多方面收集各種資料,包括圖片、視頻、歌曲等等,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下足了工夫,上課時自己先進入角色完全融入情境之中,用盡量緩慢而又低沉的音調,懷著無比惋惜和痛心的心情,向學生介紹生態環境被破壞后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損失,以及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后果。同時,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加直觀生動的感受,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了昔日的內蒙古大草原,令人陶醉和向往的人間天堂,曾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今一去不復返,變得一片荒涼,滿目黃沙,土壤嚴重沙化,草沒有了,草原不見了,更別說牛羊了……緊接著,音樂響起,是騰格爾演唱的《天堂》,學生聽著這飽經滄桑的歌聲,伴隨著環境被破壞前后的視頻形成的鮮明對比,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環境被破壞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后果。此時的學生表情凝重,惋惜悲憤,心痛不已。歌聲緩緩收起時,我又更進一步介紹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一些實例:2009 年四川舟曲的泥石流、松花江水質被污染的事件,北京屢屢出現沙塵暴,全國各地的霧霾天氣等等。隨著一張張圖片的徐徐展開,學生的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此時無聲勝有聲,與老師的感情產生了共鳴,并得到了情感的升華。從而喚起了他們珍惜愛護家園的美好意識,激起了他們保護自然和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又如,我在組織學生進行動植物種類的調查活動時,從校園的花草樹木開始,自然地流露出對校園的熱愛,對小花、小草、昆蟲、小鳥的友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學生熱愛校園,關愛身邊的植物和小動物。然后,我又和學生一起給我們的校園制作標牌,寫上孩子們喜歡的標語,再繪上他們自己創作的美麗圖畫,展示在校園內顯目的地方。這樣孩子們每天都能看見,那是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覺得自己也為校園的建設出了一份力,也參與到愛護校園的活動中來,自己也是校園的建設者,于是更加熱愛自己的校園。而這種師生的共同努力對學校的其他學生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教師對于學生,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源泉,更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的楷模。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該怎么做,更要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示范活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并用自己健康的情感,崇高的師德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情感通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產生的,具體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比如,角色扮演活動就是我經常選擇的創設情境的方式。我在講到“視覺的形成”這部分內容時,嘗試讓一名學生用布條把眼睛蒙起來,體會視覺的重要性,再讓他在其他同學聲音的指引下,去取講臺上的指定物件,從而創造機會讓學生換位體驗有視覺障礙的人群的感受,課堂上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地參加到活動中來。我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更進一步地幫助學生確立了關愛和幫助盲人的態度,培養了奉獻愛心、樂于助人的美好情感。又如,在學習《輸血與血型》這一節內容時,在講完成分輸血的概念后,我又安排了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當一回小醫生,給下面的幾位患者看看病,學生都有去過醫院看病就醫的經歷,卻從來沒有幫別人看過病,于是渴望體驗的熱情立刻被調動起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迅速展開激烈的討論,很快就幫助病人找到了最佳的治療方案。并且對我接下來即將要提出的問題也滿懷期待,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這個活動的開展,我讓學生及時對新知識進行加深鞏固,學以致用,并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作為醫療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和能夠救死扶傷的無比幸福感。總之,角色扮演活動是通過學科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結合,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獲得情感的升華,教師成功地完成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在生物教學中,進行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調查、觀察、實驗、模擬實驗、探究性學習、游戲等。有一次,我通過實驗來介紹《微生物與人類關系》這一部分內容,當我向學生展示課前就培養好的霉菌和細菌的菌落時,學生都表現出厭惡的神情,此時,我便抓住時機,引導他們要講究個人衛生,養成勤于打掃房間,保持教室和校園干凈整潔,平時做好值日等良好的行為習慣。除此以外,對于教學中存在的有爭論的問題,我還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辯論,如《保護白頭葉猴的生存環境》,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擁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和引導,最關鍵的是要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當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去創設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學情境時,學生就能通過親身的感悟和體會,引起與教師的情感上的共鳴,此時就是進行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最佳時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強調指出:“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導者和道德的引路人。”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在進行知識與方法的教學時,應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陣地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同時,形成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李一.在生物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2(02).
[2]盧文祥,鄭世忠.課程標準案例式導讀與學習內容要點[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