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哲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是從根源上對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一種探索,也是促進民族幼兒全面發展與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內容。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作為浙江省內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自治縣,近年來在縣政府的關心下,畬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與發展,其“三月三”等傳統民俗活動在海內外產生了深刻影響。全縣范圍內各幼教機構也通過民俗文化感受、學習課、民俗表演課等多種形式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在幼兒階段普及有關畬族的基本知識,增強幼兒對畬族文化的了解,培養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同時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漢族與畬族互動等形式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景寧縣全縣學前教育階段民族文化教育的開展是一種分層、遞進式發展模式??h教育局按學校規模結合實際確定各幼兒園民族教育開展目標,縣城學校以實驗幼兒園為主,探索一套深入且全面的民族教育模式,日后在全縣范圍內鋪開。由于鄉鎮條件較差,幼兒園要結合自身實際有條件地開展基礎的民族教育,讓幼兒領略畬鄉文化。縣教育局希望以這種分層式的民族教育發展策略形成以強帶弱的局面,最終促進全縣民族文化教育的繁榮局面。
目前,景寧縣實驗幼兒園的畬族文化教育涵蓋音樂、美術、體育等基礎性課程,該幼兒園現已成立全部由幼兒組成的具有畬族特色的迎賓樂隊,并已經在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慶活動中亮相,得到臺灣同胞的認可。該樂隊全部身著畬族特色服飾,用本土竹子制成的畬族樂器進行演奏,設有專職教師進行輔導。此外,為了開設畬族文化課程,該園還成立了畬族文化教研組,針對畬族彩蛋、畬族服飾、“三月三”歌節、竹拍操、龍接鳳(傳統畬族體育游戲)等特色畬族藝術進行教材的編寫和課程教授,這一成果拿到了省級課題,多次獲省、市大獎??h教育局鼓勵民族文化教育課程的開設,為了提供更高質量的幼兒階段的畬族文化教育,縣教育局邀請了由麗水學院教育學院教授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專門對實驗幼兒園進行了指導,并計劃未來在全縣范圍內推廣。
此外,在條件相對較差的大漈鄉幼兒園、毛垟鄉幼兒園等鄉鎮幼兒園,縣教育局也劃撥專項經費鼓勵這些幼兒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目前此類鄉村幼兒園已經向幼兒普及了基本的畬族文化知識,并會有計劃地在“三月三”等傳統畬族節日到來之際,有組織地引導幼兒通過身著畬族傳統服飾、對歌等形式,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景寧縣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學前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在教學發展中,縣教育局一直堅持“多元一體”化教育,通過借鑒、吸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理論,以本土研究為方法,以試點實驗為突破口,逐漸完美民族教育的課程設置。
幼兒階段由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對于知識課程的掌握具有一定難度,相反對于興趣為導向的藝體課程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民族文化教育在學前教育階段的開展應當堅持以藝體等實踐課程為主,輔之以部分知識介紹。整體的原則應當把握“寓教于樂”,首先讓幼兒在活動實踐體驗中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然后教師再以圖片、音像、文字等多種形式進行民族文化的知識教育。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將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與游戲融合進藝體課程,以充實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同時,教師在課程中要注意捕捉教育契機,將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無意識地滲透到幼兒的藝體課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景寧縣實驗幼兒園在實際操作中開設了一套完備的藝體課程體系,以竹拍操作為體育課程,彩蛋繪畫制作為美術課程,畬族民歌為音樂課程,通過開展文體活動、手工品制作、評比等方式讓幼兒逐步接受畬族文化元素,并且通過對外課題申報、公開課等形式推廣該園的特色藝體課程,以集思廣益,為藝體課程的完善和幼兒接受能力的提高尋求意見和指導。
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教師與教材,學前教育因為其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對教師隊伍和教材要求更高,要求二者在注重知識性的同時又要考慮教學活潑性。民族文化教育作為學前教育階段一種特色教育,最主要的是發揮教學主體——教師的作用,民族文化教育園本課程的開發要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以幼兒教師隊伍為開發主體,甚至承擔起開發活動負責人的領導職能,逐步消除幼兒園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同時,要形成園本課程教研組或者討論組,通過集體、小組、個別學習研討,交流互動,中心發言,觀摩分析,參觀訪問等多種形式,提升園本教師的教研能力。民族文化教育開展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教材的選編。作為特色園本課程的一種,其教材必須融合本地本民族實際,并且要符合當地幼兒的接受能力,因此,多方考慮下,民族文化教育的開展需形成自己編撰的園本教材。在園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除了發揮園本教師積極性外,還要借助高校等科研機構提升園本教材的質量,并通過對外學習,沙龍式的園際交流等多形式最終形成特色園本教材。景寧縣實驗幼兒園在園本教育實踐中成立了以陳海燕園長為首的教研組,吸納優秀教師進入教研組編撰教材、教案,在編撰過程中,廣泛地聽取麗水學院教授組的修改意見,并依托省、市課題的優勢,前往杭州等大城市幼兒園考察學習,在此基礎上形成畬族文化教育教材,同時依據教材開展教學。
家長參與幼兒教育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義務,家長的參與對幼兒而言,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對教師而言,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有助于教師與家長進行互動,以提升教學質量。民族文化教育作為特色園本課程長遠發展必然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在幼兒園與家長互動的過程中,幼兒園要做好民族文化園本課程的展示和匯報工作,通過邀請家長參與公開課、家長會以及民族文化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家長參與和了解這一園本課程內容,并重點展示幼兒通過這一園本課程學習的收獲,以尋求家長的認同。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引導家長在參與園本課程的同時提出自己的意見,通過從家長角度的意見更完善地開展民族文化園本課程。在景寧縣藍天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動員以農民為主體的家長參與到園本建設中。圍繞這一問題,藍天幼兒園采取了親子運動會的形式,而運動會的內容又結合了傳統的畬族體育項目,在家長廣泛參與的基礎上實現了家長與幼兒、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良性互動,并收集到了一批有建設性作用的家長意見,藍天幼兒園的民族文化教育得以穩步發展,而其融合畬族特色的親子運動會更是成為該園辦學的一大特色。
[1]王鑒.我國少數民族教育課程本土化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1999(03):85-90.
[2]許瑜瑜.閩南本土文化與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J].學前教育研究,2012(12):64-66.
[3]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15.
[4]楊文.園本課程背景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以武漢常青陽光幼兒園為個案[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8.
[5]章彬.家長有效參與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