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鵬飛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
新課標反復強調教學應是貼近生活的,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設計的活動。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其他生物教師教學過程的觀摩,深刻體會到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將生活實際帶入實驗中,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以及教師巧妙的引導,可以讓中學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驚人之舉”,他們會在實驗過程中勇敢地暢所欲言,也會通過冷靜地思考形成獨特見解,他們面對生物知識會更加理性,實驗的成功率也更高。但筆者同時也發現,同樣的方法有的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甚至事倍功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實驗內容、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現有的經驗和水平三者沒有進行綜合考慮,在生物實驗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操作與合理引導中,沒有把握好原則和“度”,所以經常出現脫離現實的“強行”聯系,一味追求“新、奇、特”的實驗設計,“不合時宜”的引導等問題?;诖?,本文以教學實踐為例,對教師應如何把握生物實驗教學聯系實際的原則,在教學中借自身的導引之舟,為學生升起生物學習的理性之帆進行了深入探析。
中學生已經積累起一些生活經驗,對于一些較為普遍的生命現象已經能夠進行觀察和描述,但是由于他們生物知識體系的構建尚不完整(初中生物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且陌生的學科),無法更好地將生物實驗與自己的日常經驗統一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生物實驗設計時,注重把握好“生活化”的原則,讓生物實驗走出實驗室,甚至是課本內容的局限,走向學生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積累起的豐富的知識與經驗,讓學生能夠在實驗中不斷地運用和發現取之不盡的“生活資源”。學生在完成此類實驗的過程,就是將知識與實際進行融會貫通的過程,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有效結合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
如在探究“細胞失水和吸水”原理時,由于大部分學生對“西紅柿拌白糖”“涼拌黃瓜”這類菜十分熟悉,所以教師在組織實驗時,可以將這些特殊的材料引入課堂,讓學生親自完成這些菜的制作過程,并觀察西紅柿和黃瓜是否會有大量的液體滲出來,而一些青菜經過清水浸泡后是否會變硬,還可以準備一些球形的小紅蘿卜,讓學生通過挖洞放鹽的方法去進行觀察。這些工具簡單,色彩又鮮明,學生容易被這些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實驗材料”深深吸引。而在讓學生認識“植物莖的導管與篩管”時,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現場演示一下“藕斷絲連”,讓學生觀察藕被掰開后拉出的長長的絲;或者提前讓學生將一棵芹菜插在藍色墨水瓶中,等到上課時讓他們觀察芹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這些平時被他們忽略掉的東西居然能夠在實驗中“大放異彩”時,對生物實驗和生物知識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的思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從抽象到具體的跨越。更難能可貴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個簡單、巧妙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設計,讓學生感受到了生物之神奇、實驗之魅力。
生物實驗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每一個方案的設計,每一個步驟的操作,每一個結論的驗證,都是為引導學生對生物展開深入探究而準備的。因此“探究性”是生物實驗的基本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適時地在課堂中為學生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他們去開展自主性探究活動,既豐富了課堂內容,也充實了學生的生物思維。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更多生物界的“秘密”,而在這些秘密的吸引下他們會主動開啟自己的思維智慧,嘗試驗證和詮釋這些生物現象,探求生命之本質。
如,在學習“細胞的呼吸作用”原理時,當講到低溫在一般情況下對蔬菜瓜果會起到更好的保鮮作用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老師有一個疑惑:不知道香蕉如果放在冰箱里是不是也會保鮮?誰能幫助老師解開這個疑惑呢?你們可不可以回家親自做這個實驗然后告訴教師答案?”并提出實驗方案由學生自己來設計,同時建議實驗過程中最好能夠有圖片、數據、表格等“證明材料”為支撐,這樣可以使自己的實驗結果更具說服力。一些同學課下就找到教師咨詢與實驗相關的內容,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嘗試找到解決方法,但是一些稍有難度的問題則要留給學生自行解決,以此加大探究的難度和力度。同時還引導學生以“香蕉保鮮,低溫起了什么作用?”作為此次實驗活動的主題,并以此為題將實驗過程以報告的形式進行整理,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以便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很多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來進行實驗,還通過相機和手機將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拍攝下來,將香蕉在冰箱中的變化每兩個小時進行一次觀察與記錄,最后得出了“低溫于香蕉保鮮不利”的結論。甚至個別同學在得出此結論之后,還能查閱資料,告訴我“低溫于香蕉保鮮不利”的原因就是香蕉適合在12℃左右保存,若在12℃以下的環境中貯存,反而會發黑腐爛。一個問題就能夠引發一場有意義的“探究行動”,一個問題就能夠引導學生不斷地產生思考與探究的欲望,一個問題就能夠換回一個真實而完整的實驗。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探究性原則,更要發揮問題在整個探究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創新是生物實驗教學永恒的話題。一方面教師要在實驗設計中推陳出新,通過一些新穎別致的設計理念來加快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借助自身的“創造”功能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大膽改進實驗,探尋更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法,這是生物實驗教學的最終目標和最高追求。如在進行“模擬神經元的結構及神經信號的傳遞”實驗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手臂和手進行“人體實驗”:用紅色的筆在手掌心畫一個圓,代表細胞核,樹突則由手指代替,軸突則用手臂模擬,然后用一個手的手指抓住另一個手的手臂來模擬兩個神經元是如何連接在一起進行信號傳遞的。類似還有在“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實驗時,可以將粉筆灰沾在手指上,然后摸向自己的頭上模擬傳粉,此過程即為自花傳粉;然后再將沾有粉筆灰的手指移動到兩個學生的頭頂,此過程就是異花傳粉。這種實驗設計又形象有趣,又頗有新意,令學生耳目一新、興趣倍增。而在對種子萌發過程進行觀察實驗時,教材中的實驗是將種子放于濕棉花上,不利于學生觀察種子萌發的整個過程,所以教師提出了在實驗設計時是否可以選擇透明器皿的建議,讓學生對原實驗方案進行大膽改進。有個學生就設計了一個非常利于觀察和操作的實驗:將一只透明飲料瓶的一側剪開,并將三分之一的側壁剪掉加入水,三粒種子被一根線拴好浸泡水中(保證種子大部分在水中),每隔兩天重復此操作一直到最早放進水中的種子有幼葉長出為止,這樣的觀察效果明顯要比教材原有實驗好很多。
在多年的實驗教學中,我發現生物實驗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濃縮和提煉,就是向中學生展現生物奧秘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也是幫助學生將生物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機聯系的一條“捷徑”。教師要注重生物實驗的設計技巧和引導藝術,用自己的耐心、虛心與恒心為學生架起一葉導引之舟,升起一張理性之帆,讓他們能夠在生物科學的海洋中自由游弋、揚帆破浪。
蒙美葵.從學生的一次實驗失敗說起:高中生物實驗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4(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