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燕
(湖北省荊州教育學院)
數碼鋼琴的誕生不僅彌補了傳統鋼琴課教學中的缺陷,還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并接觸到鋼琴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師音樂教學的進程。近年來,隨著新課改在全國大范圍的推行,啟迪了高師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改革思路,充分利用數碼鋼琴是現代化教學手段之一,改進并創新現行的鋼琴教學模式是現階段的重點問題。因此,加大對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改革的研究力度與進程尤為必要。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衍生了數碼鋼琴,數碼鋼琴作為現代化高科技的成果,主要是將數字音頻采樣以及數字化處理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再運用電子技術,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鋼琴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主機控制下,多臺鋼琴同時進行教學工作的一種鍵盤樂器,這一新型樂器不僅保留了傳統鋼琴中的特點,同時又賦予了高科技技術,其中就有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數字音頻采樣技術以及數碼處理技術等,具有功能齊全的特點。與鋼琴相比,在鋼琴的鍵盤與音域方面,數碼鋼琴與之類似,但是數碼鋼琴能夠逼真地模仿其他樂器的音色。
從數碼鋼琴的外形來看,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占地空間小等特點,非常適合在教學中集體授課、集中排列使用。數碼鋼琴集體課實質上是有機結合“傳統鋼琴教學”“現代高科技技術”以及“集體課的形式”,三者融為一體組成了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保留了傳統鋼琴教學中積極的教育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途徑以及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高科技技術從而衍生出的一種新型鋼琴教學模式。
數碼鋼琴集體課在傳統鋼琴教學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了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提出了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的概念,是陶冶人類情操的有效途徑,更是基礎教育的必修學科,音樂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審美體驗方面,還體現在促進人類創造性發展、社交能力以及傳承方面。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主要細分為四大模塊:感受與品鑒、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內涵,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師生平等。
數碼鋼琴集體課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由于受傳統鋼琴課教學模式的影響,數碼鋼琴集體課實施起來并不順利。有的鋼琴教師對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信心不足,不敢嘗試;有的則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學生仍舊是被灌輸的對象。隨著新課改在全國大范圍的推行,教師接受新的教學模式是必然結果,只有克服畏難心理,打破舊有的教學觀念,積極學習先進的技術,開闊自己的教學視野,加強與鋼琴相關的專業知識,從而盡快調整心態,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是教育探索中的有益發現,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1)促進師生之間信息交流與反饋;(2)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碰到難題主動尋找教師協商討論;(3)促使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并高度共享;(4)充分調動了學生在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5)消除了鋼琴教學中師資力量貧乏、教學設備陳舊的矛盾。因此,開展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不僅是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還能夠促進辦學效率的提高,并加快全面向素質教育轉型的步伐。
與傳統的鋼琴教學相比,數碼鋼琴集體課不僅打破了固有的“一對一”教學模式,還減少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活動量,避免了重復教學,使師資力量得到充分利用,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平時的鋼琴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進行分層教學,將同一水平的學生編為一組,對于老師而言,不僅縮短了教學時間,還提升了教學效率;對于學生而言,能夠促使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共同進步。此外,數碼鋼琴集體課與以往的單一技能訓練相比,融入了很多高科技知識,這是以前單獨授課中沒有的教學內容,例如視唱、樂理、教學法、鍵盤、作品分析、即興伴奏等。
數碼鋼琴具有較大的儲存容量,它儲存了鋼琴中常用的節拍、世界名曲以及其他樂器的伴奏聲。能否掌握好節拍的技能,是成功演奏一首樂曲的關鍵環節。尤其是在基礎教學階段,教師應該充分運用節拍的強弱,使學生辨別數碼鋼琴的節拍功能,引導學生發現節拍強弱的特征,從而更好地演奏一首樂曲。例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科學地運用節拍功能,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節拍強弱的變化特點,從而將其融入演奏過程中,增加學生的樂感。此外,針對容易搶拍或拖拍的學生,教師幫助學生學會節拍功能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全是演奏活動,教師應該適時播放一些世界名曲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與緊張情緒。在傳統鋼琴教學中,多半是通過錄音機、DVD、CD 等播放設備,這些設備既費時又費力。這時應用數碼鋼琴就能消除這一矛盾,因為數碼鋼琴具有較大的儲存容量,本身儲存了一些世界名曲,因此,喜歡聽哪首曲子,通過搜索就能調出來,有效節約了課堂時間。此外,數碼鋼琴還能錄音和回放,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演奏錄下來,然后進行回放,就能檢查演奏中的薄弱環節在哪里,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改正,有效提高演奏水平。
在教學活動中,數碼鋼琴集體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度,提升了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互動交流,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主動尋找教師協商討論,一起解決演奏難題。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敢于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不同的渠道去了解鋼琴知識、掌握演奏技能,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進一步實現提高學習效率,盡快掌握演奏技能的目的。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演奏水平的不同,在班級中實施組合式、分組式、單獨式教學,在觀摩演奏、合作演奏、鍛煉學生心理素質方面起到正面作用。
此外,傳統的鋼琴教學重在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課堂教學內容局限于練習曲、復調作品、奏鳴曲以及樂曲中。但是數碼鋼琴集體課不僅要求學生達到演奏水平,還要求學生靈活地掌握鋼琴的使用技巧。因此,在集體課教學中,教師新增了視唱、樂理、教學法、鍵盤、作品分析、即興伴奏等,這些新增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節奏感、即興伴奏的能力,還能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合作完成演奏。從這里可以發現,實施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鋼琴知識面,還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雖然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具有很多優勢,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集體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缺陷。在教學中最明顯的缺陷就是: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數碼鋼琴集體課在教學中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難以同步。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個體音樂水平不在一個位置,優等生和學困生之間相差較大,這種情況在傳統鋼琴教學中早已存在,例如,優生已經達到了演奏水平,學困生對鋼琴卻一竅不通。因此,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進度難以統一,怎樣保證教學的統一性是改革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方法的首要任務。筆者提出以下三點構建方法的建議:
如果教學條件允許,教師在開展數碼鋼琴集體課之前,可以先對班上的所有學生做一個測試,考核他們對鋼琴的認知程度,結合測試結果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認知程度或者演奏程度的高低進行分組,盡量將同一水平的學生編為一組。在教學活動開始后,仔細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當學困生的演奏水平有所上升時,可以考慮換到水平較高的小組中。假如教學條件不允許,不能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組,導致班上學生差異性較大,針對優生,教師可以布置培優作業,加強優生課后鞏固練習,例如,強化獨奏或者轉調的訓練次數。針對學困生,教師可以在課后對其進行輔差,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學生學習鋼琴的難點,并幫助學生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從而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
在實施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后,教學內容應重在重奏、合奏方面,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加強聲部組合的練習。針對優生,教師可以選擇彈奏技術或者轉調的聲部較難的樂章鼓勵學生進行練習;針對學困生,教師應選擇能夠快速上手,彈奏技術較簡單的樂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鋼琴的自信心,從而使班上學生之間能夠互相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現階段,我國一些高校、教育學者應該結合教學任務的需求編制出適合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教材。例如,現有的《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全新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現代化數碼鋼琴集體課教程》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以上作者編制的數碼鋼琴集體課教材,不僅提升了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普及程度,還為日后推行數碼鋼琴集體課夯實了牢固的基礎。但是由于全國各地區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以上教材不具有普適性,難以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學校領導或地方學者可以編制更加適合本地區學生的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教材,科學設置教學課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最大限度上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數碼鋼琴技術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手指技術訓練的過程,而是通過強化學生對數碼鋼琴的認知以及掌握相關演奏技巧。例如,幫助學生認識數碼鋼琴與傳統鋼琴的區別,強化學生對鋼琴藝術發展歷程的認知以及了解與鋼琴藝術相關的宗教、社會、文化內涵等。因此,數碼鋼琴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成果。實現數碼鋼琴集體課的多樣化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全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培養一批專業型、復合型、職業素質夯實的鋼琴音樂人才,從而加快我國鋼琴藝術教育的發展腳步。
[1]蘇晨琦.高師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陳虹伊.高師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中的難點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賓陽.少兒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教學研究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11.
[4]黃伊娜.反思、設計、建構:音樂學院音教專業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析[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02).
[5]蘇晨琦.高師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創新模式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5).
[6]劉瓊.關于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5).
[7]王瓊.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新模式探討[J].藝術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