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圣光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二中學)
數學是一門綜合且復雜的課程,是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高中數學,內容多、數量大、涵蓋廣、難理解,對于喜愛數學以及基礎扎實的學生來說,它可能是一門有趣、值得深入研究的課程,對于學困生或者不喜歡數學的學生來說,它就是一門枯燥、難懂的學科,甚至對其敬而遠之,不喜歡上數學課。新課改下的教師,不僅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收獲,培養學生學習、探究繼而創新的能力。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態度和積極情感,學會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本位、傳承數學精神,讓學生和“枯燥、繁雜”的數學走得更近?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正是因為是學生親自動手獲得的數據,學生才對這個問題的真實性不會產生懷疑,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直觀的方式再現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以它的相關背景為教學情境,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例如,在“向量的加法及幾何意義”這一課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用位移、物的合力、行駛和速度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這樣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不知不覺中愛上數學,走近數學。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對于能力強、基礎好的學生來說,他們還需要繼續跟著教師耗費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他們已經懂了和掌握的知識,從而慢慢地喪失了對數學的熱愛,興趣索然,拉遠了與數學的距離;對于基礎差、能力弱的學生來說,由于對老師教學的內容吸收緩慢,跟不上數學教學的步伐,而逐漸被數學所“拋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漸漸淡化。
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是有差距的,特別是高中數學,更加復雜,對學習思維、分析、應用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避免學生對數學“敬而遠之”的思想產生,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巧,有必要從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因材施教。教師在備課、上課以及課后作業和輔導上,都要有針對性,不能一概而論。
一堂好的數學課,往往需要好的教學活動作為支撐。這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活動,才能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到知識。誠然,沒有活動或缺少活動的數學課堂,一定是死氣沉沉、空洞乏味、機械教條化的課堂,沒有活動的支撐,學習起來就會缺乏注意力,對內容的理解就會不深刻。當然,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設計出“好的教學活動”,需要綜合考慮高中數學學科特點、課本內容、學生基本情況和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好的數學教學活動”要時時散發出濃厚的數學味道,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發展,開展活動時要關注活動的有效落實。
高中數學教學要充分把“教”和“學”兩者結合起來,“教”是指教師,作為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著引導、組織和評價的角色,“學”是指學生,學生活動才是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好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要把握好四個方面:(1)要能夠激發學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2)要讓學生掌握科學規范地學習數學的方法,注重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3)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出發,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啟發式和分層次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來,特別是要學困生克服“依賴”心理,學會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4)數學教學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經歷觀察、猜測、推理、計算、驗證等過程,高中數學難且復雜,只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才能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讓每一個高中生都能夠和數學走得更近。
張洪月.高中數學實施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