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波
(陜西銀行學校)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進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員能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團體心理輔導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活動,其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總的來講,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團體中每個成員之間都會產生相互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個體行為受其所處團體的影響和制約,團體對個體具有較大的支配力。(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個體學習的方式主要觀察模仿,個體的模仿要經歷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階段,個體能否進行模仿的動機有三個方面的來源:直接的外部強化、替代強化以及自我強化。另外,羅杰斯個體中心理論、行為訓練理論;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論、人際溝通理論等也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理論基礎。
作為一種特殊的團體——班級,其是學校最小的行政單位,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織,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場所。班級在發展的過程中,班級以及班級成員都會遇到一些成長問題,那么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更好地促進班級與個體成長就成為教育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從事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經過長時間的心理團體輔導實踐摸索,認為在中職班級管理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這種心理技術性強的活動是切實可行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班級管理和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功能相同,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社會知識技能,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學會自主應對各種壓力沖突以及挫折帶來的困擾,還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認清自己潛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情緒和個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2)班級的相對穩定性以及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決定了中職學生班級適合做團體心理輔導。中職院校一個班級的學生往往年齡、文化水平、家庭狀況(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又面臨著相同的心理困惑,適合做團體心理輔導。
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與思考,認為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加強班級歸屬感,增強班級凝聚力;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增強自信;當然團體心理輔導也可以利用團隊的力量幫助學生解決青春期的困惑。由于篇幅關系,筆者在這里以中職院校中最常見的人際溝通輔導為例對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做出闡述。在中職院校中,不少學生認為處理同學關系比較困難,通過與學生交流以及認真分析心理咨詢中收集的案例中,發現其實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同學關系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與同學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鑒于此,筆者確定了心理團體輔導的活動目標:(1)讓學生通過團體活動以及從其他成員的交流分享中學會正確認識自我。(2)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溝通的重要性并學會必要的溝通技巧,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根據活動目標,筆者設計了6 次團體輔導活動,下面是其中一次團輔活動:(1)暖身活動(翻樹葉):剛開始所有成員都站在葉子上面,帶隊教練宣布活動規則,活動結束,所有成員針對如下問題進行討論分享:任務完成的關鍵是什么?適當的人際距離對人際關系有幫助嗎?(2)“找朋友”——填寫人際吸引特質檢視表:團隊教練說明規則(填寫自己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學習,可以是外在的特征,也可以是內在的氣質),活動結束,大家交流分享,通過交流分享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3)情景扮演,通過情景扮演讓學生體驗溝通的重要性。(4)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與心得,總結歸納溝通過程中必要的技巧。(5)折紙游戲,體驗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分享感受與心得。
盧學欽,李毓靈.發揮團體心理效應促進班級管理優化[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