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
影視藝術類院校培養的學生個個多才多藝,但諸如歷史學科類的基礎理論課卻不太受重視。本人在教學實戰歷練中,深刻體會到影視作品對于歷史教學具有多功能性。本文擬從歷史影視作品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操作進行分析闡述,以求教于同仁。
影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年齡層次跨度較大,以我院為例,包括從15歲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到20多歲的大學生,他們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首先,學生入學時只重點考核加試的專業知識,又按照藝術專業編制班級,致使文化知識基礎參差不齊。高職類院校普遍不存在升學考試的壓力,客觀上給歷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其次,某些學生入學以后,主觀上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在藝術類院校教育中,基礎學科具有長期性、含蓄性,不像其他技能學科效果立竿見影,許多學生對歷史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
再者,教師平時實施的是傳統觀念下的智能教育,實施相同的課程、單一的教學方式、統一標準化的考試,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造成學生的獨特個性受到壓抑。
事實上,歷史學是一門貫穿古今,融匯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綜合性學科,人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不斷提高改造社會和自然的能力。因此,給藝術類學生植入歷史實用性的觀念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根據影視藝術院校的特征來改進歷史教學呢?影視藝術類院校擁有豐富的影視技術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影視作品作為最富魅力的視聽輔助教具引入課堂,對于歷史這種直觀性較強的學科,無疑是個有益的嘗試。
歷史影視作品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吸引力,給課堂帶來輕松愉悅的氣氛。很多時候,授課的精彩與否也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若是講課時總能引入相關影視作品情節,則自然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而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下午前兩節講述中國近現代史,有的學生容易困乏,我就提及韓三平出品的紅色電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中明星偶像云集的情況,學生頓時精神抖擻,認真地聽課并參與討論。
此外,歷史影視作品能夠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幫助教師充電。高等院校的教師也是各有專長,因為個人興趣或專業細分,不一定能夠達到全盤皆知的地步,而尊重史實的歷史影視資料是能夠幫助老師加強對歷史問題認識的。
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具有形、聲、色、情、意相結合的特點,很容易吸引、感染學生,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興趣就促使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自覺思考,課后會多閱讀一些有關歷史的書籍。同時由于歷史影視作品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有時其表現內容會在很大程度上超過歷史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有效記憶,提高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認知能力。比如,講戰國時期,剪輯一段《荊軻刺秦王》的電影畫面,再現那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激起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探知欲。因此,歷史影視具有文字和板書無法比擬的優點,在枯燥的歷史課堂中引入歷史影視作品輔助教學,可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影視作品本身就是編劇、導演們情感的體現,作為創作素材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成為開展情感教育的最好材料,而且還是一種“眼見為實”的情感教育。透過歷史影視作品塑造的一個個典型人物形象,撥開歷史重重迷霧,使歷史事件還原重現,讓學生明辨忠奸善惡,孰是孰非。歷史影視作品還盡力在宏觀和微觀間轉換,由于每一個環節或步驟都會深深烙著情感的印記,使學生對劇中人物命運產生共鳴。我講到“辛亥革命”時,播放了電影《百年情書》鏡頭片段: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為了革命舍棄小家,與妻兒灑淚訣別……而觀影后我們的情感受到什么教育呢?這就是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愛國奉獻精神。
深刻領悟歷史知識,更對藝術有一定的實用性,這突出體現在我院在以本地特色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劇目編創中。音畫劇《天下第一村》,就是給表演系學生邊放映電影《吳仁寶》邊做講解,學生對20世紀60年代華西村發展史領悟得十分透徹,后來該劇赴京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又如,舞劇《渡江第一船》,也是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渡江戰役》,準確把握了當時歷史環境下的情感特征,最終該節目在省級大學生藝術展中拔得頭籌。
對于影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歷史影視作品作為一個綜合性藝術作品,在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基礎上,它通過拍攝畫面、背景音樂、人物對白等藝術表現手法,對學生進行早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影視作品等進行美育教學,不僅能強烈地撥動學生心弦,渲染教學氣氛,更可以使師生共同感悟,心靈相通、情感相融,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如,在講三國時期時,我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在雄偉悲壯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音樂中,屏幕上展示不同三國人物……又如,在講述國民政府四大家族統治時,播放經典影片《宋家王朝》片段:在遙遠的中國,有宋家三姐妹,她們一個愛財、一個愛權、一個愛國……在整個歷史影視作品藝術的審美過程中,師生漸入佳境,共同沉醉于歷史長河的畫卷中,領略到歷史人物的無窮魅力,無形中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運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固然只是教學輔助手段,但在其操作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做好歷史影視作品的搜集、挑選工作。把握影視資料的真實性和健康性,盡量選擇尊重史實、符合主旋律、制作精良的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同時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一般要挑選場面宏大、震撼心靈,既有豐富而真摯的情感,又以敘事為主,情節變動平緩的影視作品。
其次,影視作品應用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教師的講解作用。好的歷史影視作品既是對歷史的再現,又是對歷史的重構,由于編劇學識水平、能力水平,時過境遷很多東西變化不能復原等,就會在影視中出現錯誤。這就要求教師及時予以更正,以免錯誤信息印在學生頭腦中。
再次,選取的影視藝術作品要根據授課時限進行加工,不能本末倒置,影響課程進度。要盡量選擇那些能獲得較好教學效果,而又不占用太長時間的影視片段,注意提高教學效率。
最后,要注重引導學生評價反思。通過引導學生影視作品與歷史教材進行比較,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主動積極思考,能夠從唯物史學的角度用批判性眼光看待影視與歷史的關系,使學生能夠肯學歷史、樂學歷史。
[1]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J].學習與探索,1996(06).
[2]吳紫陽.影視史學的思考[J].史學史研究,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