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彥兵 么麗娟
(山東省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樣的口號喊過之后,傳統教學模式這面湖水,略起微瀾之后又歸于沉寂,課堂上依然是老師在唱“獨角戲”:老師大講特講,激情洋溢;學生默不作聲,神情木然。這是很多課堂的剪影。當課堂越來越沉悶,課堂效率越來越低時,我們是否該放下對學生學習效率低的抱怨,而反思自己的課堂怎樣才能高效呢?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對傳統忽視兒童的做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傳統學?!爸匦氖窃趦和?,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在其他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活動之中”。他提出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轉移。在這里,兒童變成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倍磐t提出,教師不應總是站在講臺上,他們應該從講臺上走下來,走進學生中間。
打造高效課堂,必須告別老師唱“獨角戲”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須知,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和掌握知識,而非我們完美地講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
針對一些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1:免疫調節的部分教學設計
免疫調節是一個重要的生命活動,很多學生區分不開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中各種免疫細胞的作用,有沒有好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呢?
教學策略:課堂小結時,教師拿出已做好的多個球形、Y形的模型,分別代表抗原、抗體。接著,叫多個學生分別代表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效應T細胞等。然后假設當抗原初次侵來時,讓這些“免疫細胞”一邊接龍——傳遞“抗原”,一邊說明自己將干什么。類似地讓學生表演二次免疫過程。
這個小游戲讓學生在很長時間以后,也可以輕松回顧知識,區別了免疫細胞的作用,清楚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達到了對知識的鞏固。
案例2: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分組: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班分成8或7個學習小組,每組7人。
2.課堂的安排和布置:本節課安排在實驗室進行,8張解剖桌,每桌可圍坐7人。
3.材料準備:8套DNA概念模型的剪貼圖(自制)、泡沫塑料、不同顏色的紙板、牙簽、橡皮泥、曲別針、大頭針、訂書釘、棉繩、鐵絲等。
教學過程與活動組織:
1.構建概念模型作為“先行組織者”。以概念模型作為組織者,其主旨是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建構物理模型之前,在他們“已經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識之間架設起橋梁。
2.圖解DNA的結構層次。按照“空間結構→平面結構→單鏈結構→基本單位”的順序,即由立體到平面,由大分子到組成單位,向學生再現DNA分子的空間結構、平面結構及化學組成。
3.小組討論組拼概念模型剪貼圖。
4.制作DNA結構的物理模型。
(1)布置任務——個人自學
教師向學生提出目標任務:每組制作一個含20個堿基對的DNA片段,每個小組成員至少組裝2個脫氧核苷酸。
(2)小組分工——明確責任
每組推舉組長1人,然后由組長確定記錄員、匯報員、噪音監督員各1人,操作員3人。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等活動。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小組討論——模型設計
本節課建議每個小組圍繞如下問題進行討論設計并繪出設計圖:
①設計一個脫氧核苷酸模型:分別選用什么材料代表脫氧核糖、磷酸和堿基?這三種物質在什么部位相互連接?我們怎樣正確連接這些材料?
②設計一條脫氧核苷酸長鏈模型:DNA一條鏈中相鄰兩個脫氧核苷酸在什么部位相連?我們如何正確連接?
③設計脫氧核苷酸雙鏈模型:如何體現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又怎樣體現兩條鏈之間的堿基是互補配對的?
④如何維系DNA的立體構型?
(4)組內協作——模型制作
教師建議按設計圖和操作程序實施。
此間,教師要關注學生合作狀況,關注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適時介入作出合理的評價。
這樣的制作教學既可加深學生對“DNA結構”的感性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排除學生簡單地按照模型說明書上的圖示進行模仿,使他們能動手動腦相結合,這樣的課堂,會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當課堂有了學生的參與,學生便成了課堂的主角,老師引導著課堂,這樣的課堂是生動活躍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教學目標就很容易實現,自然就提高了課堂效率。
[1]田正貴.巧用小活動激活生物課堂[J].中學生物學,2010(10).
[2]孔愛華,朱小妹.運用“體驗—合作學習模式”構建DNA 的結構模型[J].泰興教研,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