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妹
(福建省尤溪縣特殊教育學校)
培智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他們面對的人物具有特殊性,而且有特別的需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因其不具備完善的抽象思維,所以,對于正常學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不可行的。只有將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引入教學中,使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理解數學知識,這樣才有利于智障兒童體會到數學的有趣之處和價值所在。作為培智教育的老師,終身目標都是致力于培智課堂效率的提高,經過許多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證明了生活化教學法在培智數學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下一步,需要逐步完善生活化教學的內容,創新出更多有利于智障兒童學習的方法。
數學課堂生活化顧名思義,就是把生活和數學教學通過老師的方式結合起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認識、體會周圍的環境,給他們創建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然后再將數學知識慢慢地教給這些智障學生。
總的來說,數學課堂生活化就是必須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再因每個智障孩子的殘疾程度不同,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把握每個學生所掌握的生活技能或生活經驗,然后對其設立適合本人的數學教學方法。數學課堂生活化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范圍也很廣,只要教師真正用心去了解、去體會智障孩子的內心,那么將會對中國的殘疾人教育作出很大的貢獻。
(1)增強了學習興趣
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學習數學有很大的困難,因其本身智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老師反復機械地教學生認識了解數學內容,但實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他們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等現象,使得數學學習很難進行,其本身也會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生活化教學是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引入數學課堂中,讓其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曾經接觸過這個情境,不會對其造成一種陌生感,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活躍了課堂氛圍。
(2)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有些智障兒童不愿與社會交流,也不具備溝通的能力,他們自卑、不自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排擠和蔑視。而有些家長也因為“面子”問題,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這使得智障兒童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社會實踐能力,不會獨立自主地生活,甚至于以后脫離了父母,沒有生存下去的技能。培智教育中的生活化教學改善了這一問題,生活化課堂更貼近現實生活,更注重學生未來生活技能的培養,生活化教學課堂上的各種活動更像是在模擬社會交往的過程,讓學生時刻都不離開生活、適應社會,并形成樂觀向上的態度。
(1)認識到新的教學方式
以往的老師在教育智障學生的時候,常常有這樣的誤區,他們認為智障學生智力水平低下,組織活動很難正常實施,老師也不會得到反饋。于是,培智教育往往處于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而在這種狀況下的學生不僅沒有學會知識甚至對學習產生厭倦心態。新時代的老師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用生活化的情感去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教會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以外的很多生活樂趣。
(2)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交流
生活化教學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是老師在創設一定的游戲環節下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樣不僅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更有利于老師教學工作的開展。通過活動,老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性格,而學生也會放下以往對老師的“害怕”,真正和老師成為朋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可見生活和數學密不可分,摒棄老套的“課堂”觀念,將生活和教科書上的數學聯系起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走進現實。以認識錢幣這一課為例,老師可以以學生愛吃的各種食品為道具,將其分別標價,然后將課堂模擬成商店,讓學生在選購自己喜歡的食品的同時,以錢幣進行交換。以食品作為引導道具可以激發智障學生的認同感和興趣,他們會更愿意主動參與到其中,于是借助學生此時的積極性,老師將錢幣的大小與他們關注的食品聯系起來,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理解。
此外,這一交易過程正是常見的一種生活模式,學生在學習認識錢幣的過程中,一則理解了錢幣的用處,二則在老師與學生的“一買一賣”過程中學會了在生活中如何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經常以生活素材為“橋梁”,使知識通過這座“橋梁”更輕松地到達智力殘缺學生的世界,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引領學生走進現實生活。
對于正常學生來說數學課堂都是枯燥、無味的,對智力有障礙的學生更是毫無吸引力。而培智教育下的智力缺陷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應該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更應該使其豐富、多元化,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學會生活,學會與人溝通,甚至于學會獨立生存。例如,在培智數學一年級課本上“認識左右”這一課上,老師可以在課上播放阿雅的“健康歌”,由老師帶領學生跳起加入了手勢的“健康操”、“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學生在跟隨老師嬉笑玩鬧的同時形成了“左、右”的概念,這樣的教育方式和老師賣力比劃著左右手來強調“左、右”效果一定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課堂結束前還可以在每個學生的課桌上分別擺放紅色、綠色的卡片,然后讓學生拿到紅色的站在左邊,拿到綠色的站在右面,利用放學列隊的機會讓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其核心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豐富、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努力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智障學生更是這句話很好的體現者,他們在課堂中應該學到未來生活所需的很多技能,使其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受冷眼對待才是培智教育的真正職責所在。例如,在“平均分”這一課中,老師可以設置情境,模擬分發獎品這一活動,讓其分成小組,然后由組長領取禮品分發給組員。在分發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平均分配”的能力,讓其在學習數學概念的同時形成“公平、友好”的生活意識。
數學教育生活化是結合現實生活、貼近現實生活,更加放眼于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這一良好的理念將會改變智障學生的一生。
培智數學教學把生活與數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用智障學生可以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讓他們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學習中感受生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習的開展,更增強了其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將對他們的未來生活產生有益的影響。而作為老師,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行數學教學,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克服以往的“怎樣教、教什么”的難題,培養他們主動參與、主動交流的思維方式,這個特殊的群體不僅需要培智老師的幫助,更需要我們正常人給予同等的對待,讓其不再自卑,真正融入生活中,從生活中領會知識,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享受生活。
姚登龍.培智數學的生活化數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