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第三中學)
以最新時事地理新聞材料為素材,提出獲取時事新聞的主要途徑,探討時事地理新聞材料的整理方法和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主要從教師維度和學生維度兩方面提出方法指導。
第一部分:在時事地理教學中,教師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的方法。(明確時事地理新聞的作用、收集途徑、整理加工)
第二部分:學生收集、整理、展示時事地理資料的途徑與方法。(來源途徑、收集方法、如何展示)
(一)資料的搜集:明確搜集資料的途徑,選擇最佳方法,教師提供具體幫助。(二)資料的整理加工:分類整理、點評資料。(三)如何展示:展示形式力求恰當,對展示內容的評論客觀真實,有正能量,展示時力求最大化地發揮團隊的作用。
地理教學中,教師既要按新課標,依據教材認真備課,又要結合國內外的地理新知識、新動向,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補充附加相關地理知識的時事、信息,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地理時事政治材料來自日常生活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平時教師要善于收集時事材料,要注意時事地理的選題應該和課本的內容結合起來。
通過多年的實踐,作為地理教師,我發現時事熱點材料和初中地理教學是密切相關的,若能準確地把每一時期的時事熱點材料應用到地理教學中,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時事熱點能夠及時向我們傳達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發生的最新信息,在材料中我們可以提煉出許多有用的資訊,并充分運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使學生可以更輕松、更快樂地獲得知識。
收看新聞,關注時事熱點,學會運用地理知識思考、解析所發生的地理事件。
在講《中東》一節時,我抓住此時正值也門國內發生沖突,胡塞武裝和也門政府軍之間發生沖突,我注意收聽收看中央四臺的新聞,聽國內知名專家和時事評論員講解,了解到胡塞武裝是什葉派,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遜尼派之間有多年的恩怨沖突,導致沙特和伊朗也出動部隊空襲也門的胡塞武裝。一方面也門的地理位置重要,地處紅海、波斯灣附近,另一方面中東的文化差異大,使得也門國內的亂局沙特和伊朗也參與進來。把這些內容加到課堂上,讓學生了解到中東地區為民族而戰是因為文化差異大。
在講述東南亞一節時,我聯系“一帶一路”,課下搜集了以下資料制作成幻燈片,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一帶一路”中的中國是聯通歐洲的最短通道,能緩解馬六甲海峽危機的戰略要道。眾所周知,中國60%的能源補給來自中東,80%的石油進口要由印度洋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專家分析若南中國海再發生緊急狀況,中國“能源生命線”則非常有可能被封鎖。如果中巴能源通道建成,中國進口石油的80%以上都可能繞開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直接從印度洋對接產油國。瓜達爾港與阿富汗毗鄰,距離伊朗邊境72 公里。距霍爾木茲海峽只有大約400 公里。因此通過瓜達爾港的陸上通道,將波斯灣產油國直接連接到中國,對能源安全將是多么重要。不僅如此,中巴經濟走廊為中國打通進入印度洋的通道,是連通歐洲、非洲和中東的最短路徑。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選擇當前國內、國際的熱點問題,如國內的“一帶一路”、國際的也門亂局、南海問題等,老師可以給學生一些題目,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網去搜集資料,看電視中相關的問題。如菲律賓在南海大興土木,美菲軍演向誰示威,這就是有關南海的一個話題。比如有關家鄉地理的相關內容,可以通過到網絡上搜集資料,查閱相關的書籍,最后經過提煉,整理出有用的內容,把學生分成幾組,最好每個組搜集一方面的內容,最后綜合匯編,課上每個組派一個代表展示搜集的相關資料。有的內容可以到電視上截取相關的視頻,在制作課件時運用,也可以讓小組的代表通過課件形式到黑板前展示給大家,邊展示邊講解。
我根據國內外時事地理問題,與課本相關章節的內容結合起來,給學生布置任務,也可以針對與我們生活相關的話題給學生一個題目,讓學生通過書報、電視、網絡去搜集材料,然后整理,一學期可以拿出一節課盡量讓學生去展示,討論一個主題。例如,今年可以針對敏感話題布置任務,每年6 月5 日是“世界環境日”,我根據中國主題“向污染宣戰”,讓學生搜集整理相關的內容。
今年的熱點“一帶一路”,我在講俄羅斯一節時,補充了以下這些內容:2014 年5 月21 日,中國和俄羅斯在上海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從2018 年起,向中國供氣,最終達到每年380 億立方米,累計30 年西線連接中國“西氣東輸”工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目標市場主要是我國東北、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并將通過管道聯網,平衡全國供氣格局。為治理大氣污染,天然氣成為我國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選擇。
時事地理資料的搜集應該借助網絡。實際上資料的搜集工作主要由教師課下來完成,然后由教師指導學生再去搜集老師給的少部分內容,或者教師給學生一些圖片制作幻燈片,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以上這些活動能讓學生時刻關注國家大事,學會用地理的角度分析時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