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易萍
(南海區西樵高級中學)
步入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形式會開始逐漸從圖像化的學習向邏輯化、抽象化的學習形式轉變,各個科目的學習難度比小學與初中時期也會有十分明顯的提升。特別是數學科目,在這一時期,數學科目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抽象、晦澀,會讓學生無法調動起學習興趣,也無法深入地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消化,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制訂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與學科內容的啟發性、帶動性,才能真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自主探索數學知識。而微型探究教學,則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需求之下應運而生的新興教學方式,以下我們將對其特點與具體應用進行詳細探討。
不通過實際操作,許多知識學生都無法很好地理解,對于高中的數學科目來說也不例外。而高中階段數學科目的微型探究教學,其主要特色之一便是以學生的實踐過程為主。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比小學與初中時內涵與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如果只依靠教師的單純講解,自然無法達到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的目的,甚至很多題型與理論不通過實際的習題操作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所以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更多地滲透每個教學理論相關的習題,讓學生通過練習強化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并且融入更多與實際教具操作相關的環節,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去理解知識,并且真正參與到通過操作簡化知識的過程當中,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效率,讓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師作為成年人,與學生在觀念、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傳統的教學體系當中,教師通常作為課堂的主體,掌握著課堂的節奏。但是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以學生的思想、習慣與觀念去設計課堂,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擺脫將學習當做任務的被動局面,真正以主人的角色投入學習當中,將其視作一個不斷豐富自身的探索過程,這也正是微型探究教學的特點之一。在微型探究教學理念當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也是互動更多的,教師不應再扮演對學生發號施令的角色,而是作為學生的朋友、親人,容許學生保持與自身不同的理念,數學是一門具有靈活性特點的知識。每一道習題,都有多種不同的解題方式,所以教師只有與學生平等交流,不用自身的思想去限制學生,才能夠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找出更多的解題方式,拓展思維的廣度,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與其空談,不如實際去體驗。這一理論在高中階段的教學過程當中同樣是適用的,高中的數學知識普遍抽象晦澀,教師只是一味地對知識梗概進行講解,不但無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是無法讓學生有進一步深入的理解。而微型探究教學的應用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微型探究教學講求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找到更加貼切理論的習題,讓學生去分析、解決,并且還要找出更加直觀、易于理解的習題解析方式,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擺脫面對習題思維原地打轉的“鉆牛角尖”的局面。數學知識的深度在高中階段會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許多知識學生都無法只通過單純的講解去理解,甚至如果不去實際接觸習題,得不到直觀的引導,不去以作圖等方式對其進行分解,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例如,在講到集合這一章節時,教師單純的講解就完全無法起到讓學生理解的作用,但教師利用文氏圖的實例,讓學生來了解文氏圖當中每個圖形交集部分的具體關系,并給出條件,讓學生根據條件去做出一個文氏圖,這樣學生在圖形直觀展示與自身作圖過程的雙重作用下,自然會逐漸了解集合的規律與知識梗概。此外,許多涉及三維關系的知識,不利用三維的圖例或教具來讓學生了解線、面與角等各個部分的關系,學生也會完全沒有頭緒,只有借助實踐與直觀的展示,學生才會理解得更快。也只有借助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夠真正實現自主探索,而并非被動接受。而且這樣以學生自身體驗為主,讓學生借助自己雙手去獲取答案的教學模式,也更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知識探索的樂趣。
每個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學習的習慣也完全不同,所以在應用微型探究教學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與知識基礎等多個方面結合在一起,對教學環節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設計,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消化。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看似很難與趣味性結合在一起,許多教師也普遍這樣認為,所以也不會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當然無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但實際上,無論是怎樣的教學內容,都可以用更具吸引力與趣味性的方式展現出來,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只是取決于教師怎樣將趣味元素與課程知識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講到“數字偏多且概念復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具體的知識內容變為謎題,之后再將學生分成幾組,在班內組織一次探險游戲,學生是探險人員,在洞窟里挖掘寶藏,而這些相關的題目則是學生尋找寶藏的鑰匙,解開謎題,等于得到了鑰匙,探索結束后,得到的鑰匙越多,便能開啟越多的寶箱,每個寶箱都有相應的獎勵,這樣結合游戲性的課程環節,自然會滿足學生對于趣味性方面的需求,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進去。此外,針對學生依然偏向圖像化的思維方式,教師也可以設計出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的環節,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在講到集合問題時,教師可以提供一個情景,比如一群朋友計劃結伴出去旅游,想去云南的有14 人,想去西藏的有10 人,想去海南的有16 人,既想去云南又想去海南的有8人,既想去云南又想去西藏的有5 人,三個地方都想去的有3 人,求只想去西藏的有多少人。提供了情景后,教師可以找出相應的人數來扮演(題目中的人數可隨班級人數做調動),并進行結合,讓學生在游戲當中去尋找題目中每個群體之間的交集與數目關系,最終得出答案,這樣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環節遠比講解更有效。
提問是讓學生開始思考的重要步驟,只有學生腦中有問題,才會進一步去展開思考,因此,在微型探究教學方式下,教師需要借助提問帶動學生去進行思考,甚至要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激勵其提出對于教材某一知識點的質疑,學生真正有了疑慮,知識探索的過程才能夠開始。例如,在講解到“概率知識”時,教師便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提問,以前有沒有曾經聽過概率這一詞匯,你對概率這一詞匯的理解是怎樣的,有了問題,學生才會開始思考,并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進而借由學生的回答展開引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提問后,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能夠在交流過程中表達自身的看法,還能夠進一步了解到他人的思維方式與看法,讓學生在傳統教育方式下被禁錮的思維能夠得到拓展,讓學生的思考方式更加立體,學會舉一反三,從多個視角、多個方面去思考、分析問題,學會以多種方式去解決問題。
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很大的落差感,感到難以適應、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只有巧妙地利用靈活高效的教學方式,讓晦澀復雜的知識變得更易理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才能真正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微型探究教學則是教師改善教學方式的一大助力,值得廣泛推行與應用。
[1]花奎.高中數學微型探究教學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78-80.
[2]鄭晶晶.基于高中數學微型探究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0):155.
[3]劉社新.高中數學微型探究教學的思考[J].文理導航:中旬,2014(07):16.
[4]劉晨暉.高中數學微型探究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5(03):169.
[5]方秀珊.探討高中數學微型探究教學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40):249-250.
[6]韓文博.高中數學微型探究教學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