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珍花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塘小學)
感受生活細節,體驗創造快樂
——以《雞毛換糖》為例談兒童舞蹈的創編
邵珍花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塘小學)
筆者所在的新塘小學坐落在新塘螺山腳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塘人民憑著吃苦耐勞和“四千”精神(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方百計),憑著“一根扁擔,一張嘴,一副腳板加布袋”穿街走巷收購羽毛或賣雞毛撣帚。這樣的生活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吆喝藝術”,及獨具地方韻味的“順口溜”“歇后語”。
今天,新塘人民又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企業界,打造出新塘羽絨業的世界霸主地位,又形成了獨具時代氣息的企業文化。學校根據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包括《羽絨日志》校本課程、《羽絨家園》文化長廊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筆者創作了兒童舞蹈《雞毛換糖》,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內容:撿毛—玩毛—換糖—吃糖—分享糖—送糖。通過舞蹈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雞毛換糖”的發家史,感受家鄉的特有文化,傳承家鄉人民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精神。
以地方文化為題材進行創編是舞蹈創作的常用手法,由于其獨具地方特色,因此具有很好的傳承和推廣價值。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很多時候有了靈感,但又不知如何下手。怎么創造?怎么綜合編舞的各種因素?如何找到有表現力的動作?音樂怎么運用?……本文從創編構思、創編實踐、成果與反思三個方面談兒童舞蹈的創編。
1.收集素材
就筆者之前所提到的雞毛換糖故事背景,要一個具有時代意義和地方特點的民情風俗同校園文化聯系到一起,就要有一個素材基礎和精神積淀收集的過程。在筆者創作舞蹈之前,筆者從地方老人口述、文獻查閱等方面,收集和整理了關于地方雞毛換糖的這一段歷史故事,以及反映出來的精神氣質。
通過資料整合,筆者集中通過兒童愛吃糖的這一個天性,挖掘舞蹈創作的故事模型,從中反映出地方的特色文化和精神,更能夠融入地方實際,也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2.展開想象
進入創作初期,一定要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必須使用兒童舞蹈的思維方式去篩選、去設計,創作者深入兒童的情感世界之后,要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去想象。
在創作舞蹈《雞毛換糖》時,筆者在想象孩子們的童年生活,有人沒有搶到雞毛,會怎樣,在拿到來之不易的糖時,表情怎樣,不舍得分享后會發生什么事……要以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從兒童生活中擇取舞蹈的題材。
3.構想形式
兒童舞蹈的形式與成人舞蹈不同,它往往靠一個個能抓住兒童情感,喚起興奮的“點子”來體現。兒童舞蹈的創編,不是難在動作上,而是難在“點子”上。
第一版創作的《雞毛換糖》,以一群雞和一群小孩拔毛、斗雞、玩毛的形式。結果呈現的效果形式比較單一常見,沒有新意。
于是筆者第二版以一只雞和一群小孩的形式,這個版本已經基本成型。但總有人說拔毛歸根到底還是殘忍了,索性就把雞的部分去掉,就是孩子們模仿雞,撿毛玩毛的樂趣。
筆者第三版創作,只有一群小孩玩毛的形式,模仿雞,但不出現雞的形象。
第四版沒有小雞,但是增添了貨郎。從一群雞到一只雞,再到沒有雞,再到貨。
“構思”有了,怎么把它發展成舞蹈呢?光有靈感是不夠的,第二階段就是面對“構思”的各個方面進行思考和通過身體的研究找到相對應的素材。
1.準確把握動作提煉的準確度,讓舞蹈內容更直觀
對于這一階段,即興舞蹈的運用是重要的,它能使“構思”呈現出來,并賦予其活力。
例如,筆者在創編《雞毛換糖》的動作時,拿著根雞毛,東弄弄,西弄弄,不怕難為情,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舞蹈房。除了筆者自己的這些即興動作,還叫孩子們即興創作,在他們各種各樣的動作里,筆者捕捉到動作動機,再創編發展,必要時可以用手機拍攝記錄舞蹈語匯。
最后這一階段在于選擇,在挑選中有所取舍。在即興舞蹈中出現的這些素材是否都將被運用、加工和進一步開發呢?這是困難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對于很多人來說,靠能力發揮作用。
2.準確把握動作提煉的合理度,讓舞蹈語言更順暢
舞蹈語言不是雜亂無章的,不論是敘事還是敘情,它都有自己的邏輯和運動軌跡,舞蹈情境創編著力點是敘事,是動作前后的順序和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
例如,筆者在編排《雞毛換糖》舞段中拿糖的舞段時,現有一個舞蹈動作的動機,就像寫歌一樣,也是根據舞蹈動機發展舞蹈動作語匯,動作也是有前后順序的,按照孩子心理很喜歡糖,想給那個沒糖的小孩吃,又不舍得的內心活動,動作幅度由小到大,由弱變強。
3.準確把握動作提煉的細膩度,讓舞蹈語言更生動
舞蹈講究以情動人,這個首先體現出的就是細膩,是一種心緒,只有你動作細膩了才會引出情緒!而引出的情緒也能更好地促進動作的表達,從而讓舞蹈的語匯更加生動。
例如,筆者在編《雞毛換糖》的引子開頭部分,一個舞蹈動機是驚訝小顫,把每一個小細節的動作都細膩化,讓觀眾每個呼吸點都能清晰地感覺到。
筆者創作的獨具校園特色文化的舞蹈作品《雞毛換糖》,此作品被評為區創作一等獎,市級創作獎。在孩子們精彩的舞步與高漲情緒演繹下,此作品被為區中小學生藝術節群舞專場表演一等獎,市中小學生藝術節群舞專場表演一等獎,省藝術節三等獎。
在《雞毛換糖》的創編與實踐中,筆者有幾點反思:
1.從兒童的視覺去發現
(1)創編要體現童心
從“童心”出發以舞蹈的藝術眼光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兒童特點、受孩子們歡迎的作品。《雞毛換糖》就是抓住了孩子們天生喜歡吃糖的特點,把它展現得淋漓盡致。畢竟是一個舊題材,這件事兒怎么以孩子們的口吻來說,怎樣表現會更具有童趣?有一個孩子沒撿到毛,就沒換到糖,那會發生什么事呢?把戲放在孩子們身上,因為換糖本來就很吸引孩子們,之后的故事就有文章了。
(2)創編要表現童真
兒童好奇心強,好動,愛模仿,表現欲強,情緒多變,易對新異刺激作出反射,通過學習內容簡明、淺顯易懂、形象具體、愛憎分明、情感色彩強烈的舞蹈可以滿足他們。
例如,筆者創編的《雞毛換糖》,講述了孩子們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緊貼兒童身心的特點,吃糖、舔糖等這些是孩子們幼小心靈世界的真實自然表露,特別是那個“添糖”的動作,可能有些人覺得嘔心,但這是孩子們真實的行為反應。
(3)創編要凸顯童趣
舞蹈是一種學習方式,舞蹈與游戲的區別在于舞蹈是一種美的游戲、高級的游戲。兩者很難區分,它們像是混合體,游戲也就是玩,在兒童世界中極為重要。
例如,《雞毛換糖》里面的撿毛、玩毛,還有換糖、搶糖部分,孩子們好像自己就在那里玩游戲,很投入地玩。
2.用藝術的眼光去美化
對比、重復、夸張、美化等手法,在幼兒園舞蹈創編中顯得尤為重要。這四種手法是編舞者應該共同遵循的普遍規律和藝術法則,也是一切藝術創造的規律和法則。
3.用執著的態度去實踐
要有“心意”,更要“創意”,排練學習作品節目很苦很累,更不用說創作一個作品,只有反復實踐,才能出作品。
苦并快樂著,比賽不是最終目標,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并得到鍛煉才是筆者們追求的,從實踐中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更好地創編出孩子喜歡,成人也喜歡的舞蹈。讓筆者和每一位藝術教師一直堅守在這條道路上。
·編輯 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