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習之
(太原市第五中學校)
斯托雷平,俄國政治家,策劃發動了1907年“六三政變”,鎮壓了農民運動,領導實施斯托雷平土地改革,規定農民有權退出村社,可以確定為私產,通過農民銀行幫助農民建立獨立農場和獨家田莊;推行向偏遠的邊疆如西伯利亞的移民政策。改革條例摧毀了村社,扶持富農階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改革進展緩慢,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后被社會革命黨人暗殺。
斯托雷平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是近兩年經濟學術界極為關注的對象,俄羅斯出現了“斯托雷平熱”。在“俄羅斯名人”調查中,他位居第二位,僅次于13世紀俄羅斯領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斯托雷平改革對俄羅斯有哪些重大影響呢?
就背景而言,1905年斯托雷平要進行改革的俄國仍存在大量封建殘余,剛經歷1861年改革的俄國雖然形式上是資本主義,但生產力仍十分落后。在資本主義廣泛確立的年代,日本隨世界潮流發展開始殖民擴張侵略俄國,落后的俄國自然敗下陣來,引起了全國的不滿,工人成立自治政府“蘇維埃”,農民大面積發動革命建立村社,斯托雷平為緩解被激化的社會矛盾和壓制鎮壓革命帶來的白色恐怖,對俄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作為蘇聯解體后存留下的亞洲大國,俄羅斯國內局勢十分緊張,面對分裂主義、背叛主義、地方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相關改革并沒有多大成效,政治上改組政府失敗,犯罪率上升,官僚特權盛行貪污腐敗嚴重;經濟方面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貧富分化加劇,失業率高等問題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借鑒斯托雷平,通過相對集中強制的手段以維護俄羅斯的穩定并促進其進一步發展。
(1)準許農民退出村社,每個農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為私產,并允許出賣,同時頒布相關法令強制實施。(2)政府通過農民銀行貸款給富裕農民作為購買和建立農場之用,并于1910年6月27日由沙皇簽署成為正式法律。(3)公布《土地規劃條例》,規定份地不論是否預先確定為私產,凡是實行土地規劃的地方都自動變為私產。現在實行的經濟改革措施則更為集中,立足于21世紀俄羅斯的現實條件,摒棄了高度集全民動員的蘇聯模式。首先,懲治非法掠奪國家資產、壟斷俄經濟命脈的金融、財政、石油乃至傳媒系統中的寡頭財閥,將重要戰略資源掌握在國家手中。重中之重則是要健全社會經濟秩序,對一般大型私人資本企業主張在國家監督下運行,對中小私營企業,國家通過完善法規的同時輔以行政手段保證其合法權利。另外,使國家在經濟活動中起主導和調控作用,實行“可控市場經濟”。政府通過國家強制力自上而下對國家經濟進行改革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經過斯托雷平改革后的俄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如今的俄羅斯經濟也逐步復蘇,邁向了正軌。反觀其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斯托雷平只注重富裕農民,通過扶植社會中少部分上層群眾以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卻導致貧富差距過大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而改革失敗的結果。俄羅斯注重國家對經濟的整體控制,并調動社會一切因素參與社會經濟建設,覆蓋到全社會幾乎所有人的利益,在恢復社會公正和經濟公正的基礎上,選擇了一條符合俄羅斯現實國情的發展道路。由此可見,只調動少部分力量發展國家經濟是遠遠不夠的。
(1)他策劃“六三”政變,驅逐國家杜馬議員,提高選舉權的門檻,使其僅限制于富人及貴族之中;(2)行政機構改革:擴大省長的權力和政府的權威,通過擴大縣長權力來取代地方自治領袖。針對生產力落后的問題,斯托雷平采取西伯利亞移民政策。同時頒布了《關于對農民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現行法若干補充規定》以及《土地規劃條例》等法令加以強化。俄羅斯對官僚特權、貪污腐敗的問題也采取了措施:(1)在全國設立七大聯邦區并建立總統駐各聯邦區特別代表制度;(2)改革選舉制度:地方行政長官由總統提名,經由地方議會批準產生;國家杜馬議員選舉根據政黨得票比例產生。并通過強化法制清除腐敗,打擊犯罪,希望通過以上措施鏟除民族主義、分立主義和地方主義。通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針對俄國在不同階段同樣的政局不穩定、社會秩序混亂的國內形勢,斯托雷平和現在政府都采取了改革行政機構的措施,通過設立中央行政機構來提升中央權力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從而應對國家分裂的趨勢。同時兩者都對選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將分散的選舉權收歸中央,增強國家制度的體系化。通過以上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從而達到反分裂的目的,使俄國成為單一制國家下的行政單位。在推行上述措施的同時,斯托雷平和現在政府都選擇了強化法制使措施落到實處。頒布法律可以為相應措施提供法律保障,也為措施的實行提供有力支持。兩場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發展,使現任政府的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但最終結果卻有所不同:斯托雷平改革遭到俄國自下而上各派的極力反對,改革很難進行下去。但俄羅斯改革卻已初見成效,改革后的俄羅斯聯邦統一、政令暢通,總統地位得以確立,并形成了垂直行政體系和垂直立法體系。導致結果不同的原因,首先就俄所處的兩個時代的國際形勢來說,斯托雷平改革時期正處于全球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旨在維護沙皇專制統治的改革措施阻礙憲政,是逆時代潮流的改革。反觀俄羅斯改革,通過系列措施維護資產階級統治,以促資本主義發展,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大方向;其次,對于二者處理國內各派關系來看,斯托雷平只關注貴族及富人的利益而忽略窮人的利益,俄羅斯政府則調動全社會參與改革,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同步提高。這一點從斯托雷平提高選舉權門檻而俄羅斯政府通過政黨得票比例選舉杜馬議員就可以看出。俄羅斯政府通過公平合理的選舉制度使大部分人參與國家政治,以民主的方式推進改革但斯托雷平改革導致各派人員利益分配不均,造成各派不滿,阻礙了改革進行。由此可見,使政治改革成功的首要條件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其次要順應各方民心,得到有力的群眾基礎,并通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抑制分裂并協調全國各派的利益,為改革贏取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1)獨聯體國家關系是俄外交的首要重點,以確保俄羅斯的“外部生存空間”和“特殊利益地區”安全。(2)在與西方國家的外交中側重與歐盟的交流,以反對霸權主義并制衡美國;(3)對于美國的外交政策,俄羅斯采取了在改善關系的同時保持自主性。(4)對于東方外交,中國和印度成為俄對亞洲外交的兩大支柱,同時側重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外交。總體來說,在順應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旨在使本國利益最大化,具有揚長避短務實靈活的特點,是在斯托雷平外交理念基礎上的繼承、創新與發展,維護了俄羅斯利益并促進了俄的發展。
對于我國古代那些優秀的思想文化結晶,例如儒家的仁政,主張有秩序的社會;道家的統治者不為所欲為;法家的依法治國,又例如近代的民主科學,先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社會,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從而形成友好和睦的社會氛圍。而對于外來思想我們有更多需要吸收借鑒的地方,以俄羅斯對斯托雷平的借鑒為例:(1)任何改革都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在特定背景下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對措施,最后達到推動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目的。(2)要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實踐,維護全國自下而上的各方利益,引導全民帶動社會發展;(3)要以國家為主導力量加強對各方的控制,同時給予地方部分自主權;(4)與世界各國均要形成和睦融洽的關系,既維護本國利益又為本國發展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同時還可以維護世界和平。
俄羅斯對斯托雷平的借鑒取得了優異成效,對前人的繼承創新與發展正是它的成功之處。讓我們也同各方一道,吸收借鑒,推陳出新,共同向未來美好的社會主義邁進。
[1]李新.向市場經濟過渡:俄羅斯與中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12-116.
[2]徐坡嶺.俄羅斯經濟轉型的路徑、特征與問題[A].馮紹雷,相藍欣.俄羅斯經濟轉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3-46.
[3]丁汝俊.俄羅斯激進改革戰略:“休克療法”再評析[J].俄羅斯研究,2005(01):61-63.
[4][俄]葉夫根尼·雅辛.俄羅斯走向市場經濟之路[A].馮紹雷,相藍欣.俄羅斯經濟轉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3-36.
[5]張廣翔.斯托雷平農業改革的幾個問題[J].史學集刊,1992(04):36-38.
[6]蘇文.從不公正的改革到反革命的革命:沙俄斯托雷平改革評述[J].開放時代,1998(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