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虹
(重慶巴蜀中學語文組)
世上永恒不變的唯有變化本身。變化帶來挑戰,也提供機會,孕育新生。2016 年重慶高考使用全國卷的消息已然確鑿,分析研究全國卷語文試題才能戰前運籌,決勝千里。以下是我從2014 年全國卷Ⅰ和卷Ⅱ中分析比較得出的一些想法。
比較重慶卷和全國卷,試卷結構有較明顯的不同:重慶卷由基礎知識選擇題(4 題)、社科類現代文閱讀(3 題)、文言閱讀(4 題)、詩歌鑒賞(2 小題)、古詩文默寫(6 題)、文學類大閱讀(5 題)、語言運用(3 題)和作文構成,全國卷則是由現代文閱讀(社科類選擇題3 題)、古詩文閱讀(文言文閱讀4 題和古代詩歌閱讀2 題)、名篇名句默寫(6 題)、文學類文本閱讀(一篇小說或散文閱讀<多為小說>)和一篇實用類文本閱讀(多為人物傳記,選做)、語言文字運用(5 題)和作文構成。
但從考核的知識內容和布分來說,有以下變化:(1)社科類現代文閱讀的第三小題由主觀題變成了客觀題,分值減少2 分;(2)文言文閱讀第二小題由考查人物性格特點變成了斷句,文言翻譯由兩句翻譯一句斷句變成了兩句翻譯(分值不變);(3)詩歌鑒賞由原來的7 分增加到11 分;(4)名篇名句默寫由上下句填補變為根據文章內容填寫;(5)現代文大閱讀改為兩篇文章選做一篇,由原來的5 道題變成4 道題,分值由23 分增加到25 分,第一道題由主觀題變成客觀題(選兩項);(6)語言文字運用題增加到20 分,實際由原來的基礎知識客觀題(3 題)和語言運用主觀題(2題)組合而成。
簡而言之:現代文閱讀分值不變(包含社科文和文學類閱讀),比重有變;文言文閱讀分值不變,比重不變;詩歌鑒賞增加4 分比重增加;名篇名句默寫分值不變,比重不變;基礎知識客觀題減少3 分,比重減少,語言運用主觀題減少1 分;作文仍為給材料作文分值不變,比重不變。可見,從重慶卷到全國卷是穩中有變,大可不必驚慌失措,應沉著應對。
150 分的語文試卷可謂包羅萬象、千頭萬緒,但善于抓主要矛盾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下面試從全國卷分值較重又有變化的知識點入手分析:
1.現代文閱讀總分34 分,總分值雖然與重慶卷一致,但增加了客觀題的比重,整整8 分從主觀題調整成了客觀題,最后一道考核觀點態度的開放式主觀題增加了分值(1 分)。說明全國卷在重慶卷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了學生判斷和選擇信息的能力,更重視學生鑒賞評價和探究文學作品的能力。
2.文言文閱讀總分19 分,其中斷句由主觀題變成客觀題,人物性格特點的知識點考查揉到對原文內容的分析概括客觀題中,翻譯題變成了兩個較長的句子。說明文言文閱讀更注重考查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把握,完整地、通順地翻譯原文變得尤為重要。斷句變為客觀題使其難度降低,但干擾選項的加入也造成學生誤判的可能,失分風險增大。
3.詩歌鑒賞為主觀性試題,總分11 分,增加了4 分。全國卷更重視學生結合原文鑒賞分析詩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4.名篇名句默寫命題形式的變化,說明全國卷倡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
5.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分值的變化,說明全國卷重視考查實用性強的基礎知識,語言運用考查的知識點也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語文的靈活性和實用性正在增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來助考:
1.在知識積累方面,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選擇性地記憶,避開“偏、難、怪”題,夯實實用性強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對古詩文進行理解記憶,根據遺忘規律制訂復習計劃,科學地重復強化。有意識地積累總結歷代詩人的主要人生經歷和詩歌風格,以利于在詩歌鑒賞題中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思想情感。
2.閱讀方面,通過規范化訓練(定時閱讀練習),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內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總結排除錯誤信息的方法,以減少客觀題干擾選項的影響,提高正確率。
3.表達方面,通過規范化訓練(課堂口頭練習和定時閱讀練習),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以利于在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文言翻譯等主觀性試題中,提高答題效率和準確率。
4.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關注社會時事新聞和熱點話題,通過課前演講和摘抄點評(點評即評論性小文章)讓他們保持敏感性和靈活性,以提高語言運用試題答題能力,提高自主思考能力,以期在大作文寫作方面取得進步。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高考語文早已不再是死板的教育考查,而是從大語文角度去引領學生思考和生活。所以,語文教師必須潛心研究知識,多方汲取知識養料,并堅持不懈地督促學生努力進步,策之有道,才能使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真正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