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梅玲
(侖蒼第一小學)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之我見
許梅玲
(侖蒼第一小學)
皮亞杰認為:“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靠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材料的興趣。”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時刻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最大限度地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潛在的魅力,創設適應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學情境,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樂學、好學。
情境教學法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思維對象具體化,把授課方式具體化。因此,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應成為教師的教學理念。如,教學“游樂園中的數學”活動課時,讓學生回憶曾經到游樂園玩的情景,使學生置于游樂園中。同時,學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不再有畏難情緒,就會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生動的形象去感知、理解題意。接著,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價格表,問道:“你們喜歡游樂園嗎?想玩些什么呢?”
老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張18元的游樂券問:“你能設計一種較好的游樂方案嗎?既要玩得開心,又要充分利用18元。”老師讓學生分組討論,以促進師生互動,使學生能夠從同伴的構想中得到啟發,產生新的見解。經過討論,學生匯報出十幾種方案,同學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時,我結合文中歌手大賽的具體情景指定班里一名學生當5號選手,另一名當9號選手,通過計算他倆的比賽成績來教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在教學“試一試”和“連一連”時,我把學生分成了兩組,分別由5號選手和9號選手帶隊進行比賽,其他同學在下面做,看哪隊同學做得又對又好,并給獲勝學生貼星星表示祝賀,宣布以后,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就連平時不愛學習的幾名學生也認真地計算起來。
又如,教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學生的求知欲已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學習情緒也就隨之放松了。這時,教師抓住這個“火候”,不失時機地用具有挑戰性和激發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剛才同學們很快就掌握了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些數:26、28、35、110、111、223、429、801、450、305,看誰能比老師更快地找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
學生躍躍欲試,爭著回答,可是學生因受思維定式影響,所說的結果大部分被老師否認了。此時,學生那充滿焦急和疑惑的目光全投向了教師,教師卻二話不說就迅速標出了能被3整除的全部的數,并讓學生動筆驗算證明,果然全部正確。這樣學生在要強、好勝心理的感觸下產生了“我們所說的答案為什么錯了呢?”“老師為何能這樣熟練地判斷出來,這里到底有什么奧妙?”等疑問,隨即又萌發了求知欲,渴望解開這個謎,從而使學生興趣得到延續和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隨之增強。
在頭腦中已形成太多思維定式的教師眼里,數學往往是單一、標準的,而在天真爛漫、富于想象的兒童眼里,數學卻是五彩繽紛的萬花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數學應是學生的數學。教師不應以權威去壓抑學生,更不能將成人化的思維強加給學生,而應“蹲下身子”以學生的眼光去思考,欣賞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度接納學生“異想天開”的不同見解,積極改進教學評價。
例如,教學“6的乘法口訣”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題:“小鼠去商店買了一袋松果,每袋5個,每個6分錢,走一會兒就掉一個松果,再走一會兒又掉了一個……請小朋友想想,小松鼠可能損失多少錢?”接著,老師不但對“小松鼠可能損失3角錢”回答充分肯定,而且對諸如“小松鼠可能損失6分錢,因為有可能剛掉了一個就到家了”“小松鼠沒有損失錢,因為松果掉在地上有聲音,松鼠會馬上把松果撿起來,并用繩子把洞口扎緊。”“小松鼠沒有損失錢,雖然松果可能會全部掉了,但回到家后,松鼠發現了那個洞,又會去撿了”等回答,都給予肯定和表揚。
只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挖掘數學教材所蘊含的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數學好比進入樂園那樣,充滿樂趣,并把它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讓他去負擔。
指導教師:柯青雙侖蒼中新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