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勇(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然而,我國青少年在各種體育活動中的表現著實令人堪憂,這種現象引起了社會對青少年體質的高度關注,并在網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為此,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同志在2014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通過多種形式,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教會學生掌握一兩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學校體育是教會學生健身所需必要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觀念的關鍵。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對體育教學的質量有決定性作用,對學生體質發展肩負主要責任。本文以體育教師為切入點,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多年連續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力求為增強青少年體質與健康獻計獻策。
學校體育的價值取向是人們在特定社會和歷史時代秉持的學校體育的實踐活動價值傾向,其反映了人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學校體育和社會發展需求之間關系的認識。建國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始終圍繞著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的宗旨,通過借鑒國外經驗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教學理念。在這期間,學校體育教學理念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即基于強化運動技能的“三基”教學和體質教學理念;基于淡化運動技能的快樂體育教學和終身體育教學理念;以及基于強化運動技能的“健康第一”教學理念。這一發展過程在經歷了實踐-認識-實踐的檢驗后,我國學校體育最終形成了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掌握一項或一項以上運動技能為基礎,促進學生身、心和社會適應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
(1)不注重對體育學習興趣的引導
“興趣指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一個人去認識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種重要動機,是一個人學習和生活中最活躍的因素。”實踐表明,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往往是由于取得了進步或成功、受到鼓勵或贊賞并獲得滿足感后而逐漸形成的。動機指個體在自我調節下,使內在需求獲得動力或方向的作用下,使自身內在需求與行為的外因誘惑相協調,從而形成激發、維持行為的動力因素。由于學生思想上大多還不成熟,興趣比較廣泛、不穩定,且大多數學生都是直接興趣,對事物的追求僅憑自己的主觀感受和事物本身的吸引力。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問卷調查或小組討論甚至是與學生單獨交談,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身體狀況、家庭背景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自我調節作用,創造外在誘惑,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體育的價值,使學生由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轉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2)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相混淆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現如今,過分的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體育教學迷失了方向。因此,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性至關重要。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地位過分凸顯,則學生處于被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放縱,則產生“放羊式教學”。由此可見,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若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必將影響體育教學的質量。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自主性,然而,學生的自主性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和選擇,離開了教師的引導就談不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主導主要體現在培養教學骨干輔導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生生互學等。教師簡單引導,學生自主練習,既改變了學生學習的被動地位,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二者便得到有機統一。
(3)運動負荷實施不足
在體育技能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練習密度和練習時間來構建整節課的運動負荷。眾所周知,心率是反映體育課運動強度與運動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要想取得適宜的負荷,心率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負荷量并持續一段時間。在我們的體育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清楚一堂理想的體育課學生平均心率應在120—150次/分之間,但在技能學習和身體練習中,對保持此心率并持續一段時間不能做到較好的把握,即不能保證技能學習和練習的流暢性,是導致我國青少年體質連續多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相關研究表明:除去準備部分、結束部分以及課中教師的講解示范和組織,真正用于身體練習的時間不足30分鐘。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體質得到有效提高,必須嚴密的組織教學,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把握好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使學生機體得到必要的刺激,從而逐步改善其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
(4)整體教學與個體差異的兼顧不足
目前我國體育教學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由于人的體質由先天性遺傳和后天發育狀況決定,所以就體育教學而言,就呈現出多數學生與少數學生的矛盾,多數學生指體育處于中間層的學生,少數學生指體育特別好或特別差的學生。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進度以及考核標準都應區別對待。對體育尖子生,教師要增加難度、激發其學習好勝心,給予其表現的機會,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對個別體育差生,教師要利用熱情和耐心進行個別輔導。最終達到人人發展,整體提高的局面。
(5)課堂時間未得到充分利用
有限的教學時間要求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以下事項:課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詳細的備課,減少或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課中,教學組織緊湊、流暢,減少教學中的過渡時間,保證各項教學活動有機銜接;課后,宣布下次課教學內容及所需場地器材,使學生做好準備。再者就是練習密度的安排,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一節體育課中學生練習的時間與課的總時間的比例。全課練習密度在25%—35%之間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適宜指標之一。確定課的練習密度需要考慮以下因素:課的性質;新授課,練習密度較小,復習課或發展身體素質練習密度較大。氣候;夏天氣溫高,適當減小練習密度,冬季氣溫低課適當增加練習密度。練習強度;練習強度大,則減小練習密度,反之。
(6)考核方式“一刀切”
考核是對體育教學質量的驗收,考核方式的科學性對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個過程和結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起著直接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是運動技術評價的兩大基本標準。由此可見在技術的評定中結果和過程都十分重要。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其中尤以教學對象的個體差異性最為顯著。因此,綜合各種主客觀因素,筆者認為,體育課成績評定應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定,才能更好地樹立信心,端正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7)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認識不足
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必須熟練的掌握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才能使學生更加輕松愉快的學好運動技能,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運動技能的形成必將經歷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四個階段。學生對技能的學習過程也將經歷動作僵硬、多余、錯誤——能連貫完成完整動作——能準確熟練完成完整動作——由身體的本體感受完成動作這一過程。因此,教師在技能教學中也應經歷直觀示范、多鼓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強調動作的正確性——多次重復固定動作定型——嫻熟流暢,輕松省力、高度自動化的階段。
近年來我國學生體質連續多年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較多,從體育教師視域下來看,學生體質連續多年下降與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有著直接的關聯。第一,體育教師未能正確引導學生體育興趣的發展,導致學生逐漸對體育課失去興趣。第二,不能較好的把握課堂時間和教學組織的流暢性以及運動負荷對學生機體的刺激達不到必要的深度,致使學生體質無實質性的改善。第三,體育教師對自己在體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歪曲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導致“放羊式”教學現象的產生。最后,考核方式的一刀切和對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認識不足,大大降低了體育課的實效性。
(1)鼓勵學生克服技能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表揚學生在體育課上取得的進步,逐步引導學生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
(2)正確理解運動負荷的構成并嚴格執行每堂課負荷量度,以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處理好整體教學與個體差異的關系。
(3)正確認識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杜絕放羊式教學。
(4)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的管理,保證課堂教學組織的流暢性。
(5)熟練掌握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采用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1]許文鑫.價值取向視角下我國近現代學校體育思想變遷的階段性特征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6).
[2]吳兆祥.體育百科大全:學校體育、軍隊體育、民俗技術[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理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4]施良方,崔樂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毛振明,于素梅.體育教學評價技巧與案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胡慶山.體育課程實施主體[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趙金坤,李春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12).
[8]邵偉德,李啟迪.體育教學目標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9).
[9]游江波,李駿.體育教學有效促進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研究[J].體育與科技,2009,30(5).
[10]林莉,孫仕舜,董德龍.學校體育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