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 □王長青 □楊克紅
(1 商丘市水利局;2 河南隆昌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
商丘市地處豫東平原,轄六縣兩區一市,總人口828.36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83 萬人,耕地面積720 千公項,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年糧食產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強,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糧食主產區,秋糧生產在全年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26.7 毫米,區域分布和年內分配不均,年際間變化大,冬春旱易,夏秋易澇。截止2009年底,全市低洼易澇面積212.26 千公項,達不到五年一遇治理標準的仍有104.27千公項,夏秋澇災成為制約秋糧生產的主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除澇工作。上世紀,商丘市經歷了從五十年代初期、六十年代初期、七十年代三個除澇建設高潮,確立了“以排為主,蓄排結合”的治理方針,治理低洼易澇面積212.26 千公項,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排水體系。特別是2003年以來,商丘市政府一直把農田排澇工程建設和病毀橋梁修復作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點,確立了“兩通一排(溝通、路通、低洼易澇地積水能夠及時排出)”的治理方針,解決灌排體系中的卡脖子工程,逐年解決全市面上農田的內澇和水圍村莊問題。截止2009年底,全市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397.11 千公項。僅2009年防洪排澇減災工程建設中,全市治理低洼易澇面積達169.65 千公項,極大地提高了全市農田抵御澇災的能力。
商丘市長期以來雖然在農田除澇工程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由于全市低洼易澇面積基數較大,氣候特性的影響,以及投入、建設、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溝渠排水不暢。一些斗農溝由于長時間沒有治理,淤積比較嚴重,有的甚至是斷頭溝;農民為方便生產在溝上填堵路壩,影響田間排水。二是橋涵等建筑物缺口較大,配套率低。三是排水體系被打亂。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省公路干線和高速路的相繼建設,農村村鎮建設的快速發展,打亂了原有的排水體系,大量排水溝被填平或堵塞,遇澇積水不能順利排出。四是全市還沒有專門的排水泵站。該市排水體系全部為自流排水,還沒有建設專門的抽水排水區。
一是部分排水溝的斷面達不到排水要求,斗農橋涵數量達不到配套標準,達不到5年一遇的除澇標準。二是一些排水溝多年失于疏浚,淤堵嚴重,影響了排水速度。三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低洼易澇地未得到治理,邊遠地區還存在治理死角,這些農田的排澇標準更低。
目前,全市還沒有出臺專門的關于農田排澇方面的治理規劃,或針對面上農田排澇方面的應急預案。這樣,就造成了治理無序,遇澇無策,哪兒澇治哪兒,排澇工作比較盲目性的局面。
水利工程管理一直是水利管理方面的老大難問題,在除澇工程管理方面更加突出。一是除澇工程的投資主體多為群眾、鄉鎮和村集體,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這些工程應歸農戶、村集體或鄉鎮管理。但是,長期以來,管護責任不明確或不落實,加之面上工程量大、面廣且分散,有的還跨行政區域,給工程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二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加大了面上除澇工程的管理難度。由于面上除澇工程經費不足,且也沒有必要在每戶地頭上都建設配套橋涵,而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使農民為方便生產隨意把排水溝填平,形成路壩,卻很少有人過問。三是排澇工程的管理一直沒有管護經費,有些工程雖然明確了管護人,但由于管護經費得不到落實,管護也是形同虛設。
一要搞好普查,摸清家底。市、縣水利部門要認真進行一次除澇工程現狀普查,摸清現有工程現狀,包括斗農溝的數量,淤積程度,橋涵的數量,損壞程度,需新建和維修的數量等,為制定規劃打好基礎。二是依據普查,做好規劃。要在普查的基礎上,縣級水利主管部門以縣為單位把全縣的低洼易澇地進行分區,并做好治理規劃。規劃要本著“集中聯片,分期治理,整體推進”的原則,以疏挖斗農溝,修建橋涵,清理堵水路壩,打通排水通路為重點,力求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
除澇工程建設是一項工程量大、范圍廣、較分散、投資大的工作,必須要有足夠的建設資金作保障。目前,在不能完全依靠國家投資建設的情況下,要采取國家、地方、群眾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的辦法進行建設。通過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帶動受益群眾投資建設除澇工程的積極性,通過加快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步伐,調動社會資金投入除澇工程建設。縣鄉政府每年也要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給予補助。國家投一點,地方配一點,群眾籌一點,社會資金參與一點,多渠道,多角度,多措施解決工程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一是要根據本市的氣候條件,作物種植種類和耐澇能力、經濟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修建農田排澇工程的建設標準。根據本市實際情況,五年一遇除澇標準即可滿足要求。二是要根據農田排澇工程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年度實施計劃,分期、分批按計劃實施。三是要加強農田排澇工程建設的質量監督和管理,建成優質工程,效益工程,民心工程。
一是要深化改革,對面上除澇工程實行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權,落實使用權,放開經營權,盤活水利工程存量資產。以產權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以搞活調動管理者、經營者的積極性。二是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工程管護制度,明確責、權、利,制定獎勵懲罰措施,使管理好的有所得,管理差的有所畏。三是政府要落實一定數量的管護經費,并納入財政預算,形成制度,走向規范。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使農田排澇工程有人建,有人管,充分發揮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