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桐柏縣水利局)
桐柏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緣,豫鄂兩省交界處。地理位置為北緯32 °17’~32 °43’,東徑113 °0’~113 °49’,為淮河發源地,東鄰信陽市,南接湖北省的隨州、棗陽兩市,西與唐河縣接壤,北連泌陽、確山兩縣。桐柏縣全境東西長76.10km,南北寬49.30km,總面積1941.00km2,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
為貫徹落實2011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國發2011[1]號)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桐柏縣大力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增加糧食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60 多年來,桐柏縣人民為抗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興修水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中、小型水利工程配套還不完善,全縣中型灌區的末級渠系和小型灌區的固定渠系及田間工程,由于水毀、自然老化,渠道滲漏嚴重、供水能力降低,續建配套任務大;現有機井、塘堰、排水溝道工程除澇標準低,有的甚至達不到3a 一遇,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桐柏縣是山區貧困縣,經濟薄弱,農業基礎條件差,旱澇災害頻繁。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發生的干旱年,造成農業生產的大幅度減產,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 萬元;2009年汛期發生的洪澇災害,受災范圍為回龍鄉和毛集鎮2 個鄉鎮,受災人口1.10 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00km2,農作物絕收面積300km2,直接經濟損失6500 萬元。
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直接影響著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促進農業增產的重要舉措,通過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抵御旱、澇災害能力,提高糧食產量。
桐柏縣作物種植以水稻、小麥、花生、玉米、茶葉、中藥材和各類蔬菜為主。本次規劃的項目區基本都在水庫灌區范圍內,是全縣水稻、小麥和蔬菜的主要生產區。但由于目前灌排工程配套不完善,建筑物工程老化問題,旱時作物不能得到及時的灌溉,澇時不能及時排水,致使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使農村經濟徘徊不前,甚至下降,農民的經濟收入低下。通過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對項目區灌排工程進行續建、改造及配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發展高效、節水、低耗型農業已成為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而高效農業的發展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要求已越來越高,群眾對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的要求也十分迫切,現狀的農業灌溉條件已越來越不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廣大農民為增加收入,通常采用增加化肥和農藥量提高作物產量。因此,必須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以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
桐柏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工作,每年都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列為縣委、縣政府十大主要工作之一,與縣水利、農業等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監督落實。為加強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領導,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桐柏縣縣委、縣人民政府專門組織成立了“桐柏縣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桐辦文〔2011〕20 號文),桐柏縣人民政府縣長任組長,縣主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辦公室、財政、水利、農業、國土等縣直有關單位及有關鄉鎮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水利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有關政策、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協調項目建設中各方面的關系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督促指導項目按計劃實施。
桐柏縣組織編制完成了《桐柏縣農田水利建設規劃(2010-2020年)》,經省發改委審查,桐柏縣人民政府于2010年6月以桐政文[2010]30 號文批準。該規劃在摸清全縣農田水利工程家底的基礎上,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條件及特點出發,進行合理的水土資源配置和農田水利工程總體布局,提出全縣“2010-2020年”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旱災害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涉及農田水利建設方面的目標任務、工程措施、實施計劃及管理辦法。
桐柏縣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水源主要是中、小型水庫灌區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設范圍內趙莊中型水庫及后河小型水庫已完成除險加固,學屋莊水庫正在進行除險加固,水庫工程運行狀況良好,水源有保證,淮河上游的月河段常年流量均在10m3/s 以上;白蓮洼、柴莊、夾山溝、老虎沖、梅塘、上廠、小杉坡7 座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已完成。從水資源分析上可以看出,實施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示范縣,水資源是有保證的。
桐柏縣水利系統現有水利、農業等專業工程的技術人員35人,其中有高級技術職稱的18 人。通過多年實際工作磨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具有高級別設計資質、技術水平高的設計、施工單位配合,完全有能力完成桐柏縣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管理任務。
為加強鄉鎮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桐柏縣人民政府牽頭,在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中,堅持以“農業搭臺、水利唱戲,服務三農”的原則,縣水利局定期組織縣鄉兩級水利技術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隨時搞好技術服務。通過學習和實踐,鍛煉了一大批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水利專業技術隊伍。
項目區群眾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要求迫切,積極性高,各村組群眾通過“一事一議”,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議,一是堅決支持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按照《方案》要求,搞好項目建設;二是自覺投資投勞,同意項目建設內容;三是發揮村委會和農民用水協會的組織作用,做好宣傳發動,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并承擔建后管護責任,并予以簽字認可。為加快桐柏縣農田水利建設,2012年1-6月,共完成塘堰清淤整修加固268 座,其中:面積0.13~0.33hm2塘堰共148 座,面積0.33hm2以上塘堰共56 座,新修塘堰64 座,并通過了上級部門的組織驗收,縣財政兌現獎勵補助資金300.36 萬元。
堅持“政府引導、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多方整合”等方式,在縣財政積極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加大政府投入與鼓勵農戶投工投勞結合起來,同時整合其他部門的有效建設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工程建設與管理,逐步建立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項目建設得到資金保證。
桐柏縣人民政府以桐政(2011)48 號文頒布了《關于設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的決定》,決定每年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設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桐柏縣2011-2013年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規劃項目工程共計劃整合各類資金5760.00 萬元。
2011年,桐柏縣出臺了《桐柏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體制機制改革方案》桐政辦[2011]6 號文、《關于印發桐柏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移交方案的通知》桐政辦[2011]50 號文、桐柏縣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設置鄉鎮水利服務站的通知》(桐編[2011]2 號文),同時成立了桐柏縣項目區農民用水協會26 個,制定了農民用水協會章程。通過對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明晰產權,完善管理體制,落實管護責任,加快建立和完善產權明晰、投入多元化、服務社會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工程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做到建、管、用相一致,責、權、利相統一,為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基礎性水利支撐和保障。
桐柏縣推進水價綜合改革,以桐政辦[2011]51 號文出臺了《桐柏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方案》,建立完善農業水價政策體系,強化用水戶自主管理,改革農業水價形成和水費計收機制,促進節約用水、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良性運行農業水價新機制。
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工程管理制度、水費計收辦法,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對機井和小型提水工程進行承包、租賃、拍賣,明晰產權、經營權,落實工程運行管護責任,保障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