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西南石油大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1.1.1 從能源資源方面分析
能源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戰略性資源,也是保障和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四川省的能源資源結構構成比例大致為:水能資源約占75%,煤炭資源占23.5%,天然氣及石油資源占1.5%。綜合來看,水能資源相對豐富,但是受氣候的影響顯著,枯水期水能發電明顯受限制,利用率低下。煤炭方面,四川煤炭質量一般較差,含硫量過高,生產量遠不及消費量。天然氣方面,雖然探明的儲備量較多,但是地質機構條件復雜,海相地層分布,給開采利用帶來諸多困難。四川是出名的赤盆地,境內石油礦床分布極小,其原油供給的90%靠外省調入[1]。原油儲備和原油替代就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加速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來代替石油和煤炭等傳統能源,對“兩型社會”建設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1.1.2 從能源消耗方面分析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帶領全國15億人口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由此帶來的高能耗勢必導致能源危機加劇。按國家相關的能源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將由2000年的約1噸標準煤增加到2噸標準煤左右,屆時四川能源消費需求將在1.5到2億噸標準煤之間。[2]如何協調經濟增長和節能降耗?如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這些都是四川發展應該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1.1.3 從生態環境方面分析
長期以來,四川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供給體系造成的環境污染是主要原因之一,煤炭中的硫含量約在1%—5%之間,遠高于其它省份,大量燃煤產生的SO2排入大氣,是產生酸雨的主要原因[3]。使得地面土質和水源酸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使得暴露在外的各種設備或者建筑物被腐蝕,容易導致安全事故。再者,近年來成都霧霾天氣嚴重,2013 年1 月8 日至1 月20 日,成都市區及周邊連續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霧霾的形成不僅是氣候等自然原因,環境空氣污染及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發生化學變化所產生的二次污染物等直接和間接的人為原因也是霧霾的重要成因。[4]成都自古以來“宜居”城市的形象受到影響,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開始成為人們的共識。
1.2.1 “兩型社會”的概述
“兩型社會”建設即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和設備研究、探索集約用地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以及深化資源價格改革等各種綜合性措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以此來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主要是通過降低污染物排放及污染處理技術來保護環境,采取低碳、低能耗的環保生產和生活方式節約資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要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目前能源危機四伏,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5]國家提出“兩型社會”的建設目標,是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
1.2.2 “兩型社會”建設是四川能源消耗轉型的根本保證
首先“兩型社會”建設是四川能源消耗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轉變的有效途徑。全省要達到降低單位GDP能耗的目標,手段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提高單位增加值能耗低的產業比重,也就是結構性降耗;第二是降低產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也就是技術性降耗。“兩型社會”建設提倡的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堅持“節能減排”措施,實現四川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2.3 “兩型社會”建設是四川能源擺脫瓶頸制約的根本途徑
能源瓶頸制約的嚴重后果是什么?就是四川經濟停滯。原本就落后于東部、中部的經濟發展水平的西部大省四川,伴隨的是石油資源儲備的“先天發育不足”,水能資源開發成本高,“電荒”問題嚴峻,天然氣資源開采難度系數大,技術達不到,等“后天營養不良”情況。四川省統計局的統計顯示,1999年到2003 年,發電量、原煤產量年均分別遞增12.3%和7%。能源生產總量年均增長7.8%。這樣的能源發展速度與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相比仍明顯滯后。[6]形勢不容樂觀,窮則思變,“兩型社會”建設不僅要求生產方面做到“開源”,在消耗方面更加做到“節流”。才能擺脫其發展的能源瓶頸制約。
1.2.4 “兩型社會”建設是四川能源規避發展帶來負面矛盾的堅實基礎
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進程加快以及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大氣和水質等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四川省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的過渡階段,傳統工業占主導地位,結構性工業污染難以根本避免,尤其是小型鄉鎮企業的污染面廣量大,嚴重危害當地人的健康。據四川在線新聞2014年4月16日報道:四川每年新發癌癥患者約20萬人,其中肺癌為發病最高。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和內燃機等燃燒后和瀝青公路塵埃產生的含有苯并芘致癌烴等有害物質污染大氣有關。調查材料說明大氣中苯并芘濃度高的地區,肺癌的發病率也增高。四川肺癌病例的增加,揭露了四川大氣污染的嚴重程度,改善大氣環境刻不容緩,只有在建設中始終堅持保護環境的原則,實現環境友好型建設,方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1.1 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與“兩型社會”建設具有契合點
“兩型社會”建設本質上就是一改“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中心思想為“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目前正在開發利用的大多數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廣泛使用,可以有效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耗,這與“兩型社會”最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2.1.2 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是實踐“兩型社會”建設的物質載體
作為一種以資源的低投入,高產出的,低碳綠色的新經濟形態,“兩型社會”的建設也需要不斷消耗能源。如果再單純依靠傳統能源,是不可能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效果。只有使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作為新的動力,才能實現“兩型社會”的建設。
2.1.3 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有助于“兩型社會”建設,改善人居環境
“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環境友好型建設,如何在發展經濟過程盡最大程度的不傷害壞境?如何減少常規能源帶來的大氣污染,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如何解決能源消耗帶來的威脅人類的生存疾病問題?新能源作為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了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和保護環境,改善人們生活環境。
目前四川除去常規能源以外,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也較為豐富,四川新能源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太陽能資源較為豐富。根據中國工程院成立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組專家的調研與分析,四川西部屬于太陽能的豐富帶,“該區僅次于資源最豐富帶,年太陽輻照量為1400—175kWh/(m2.a)”。[7]其次,四川的風能相對集中,以德昌安寧河谷為代表的風力資源相當豐富,開發極具價值。再次,生物質能方面;四川每年生物質能產量薪材1189.03 萬噸,每年可開發利用的秸稈資源4212.24萬噸,人畜糞便3148.53萬噸,沼氣約10億立方米。[8]最為優勢的一種生物質能,麻瘋樹在四川西部地區已被大面積種植。有科學研究表明:“涼山州金沙江干熱河谷區域的麻瘋樹種群因氣候和人為干擾,天然更新良好,是麻瘋樹適生區域”。[9]
得天獨厚的新能源資源優勢,為四川地區在經濟發展中充分利用新能源開發,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資源保障,增加了其可行性。
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想要“兩型社會”建設與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問題上,推陳出新,取得新的成果,就要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做到可持續發展。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Our Commmon Future”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既滿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國家或地區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10]。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方面的內容。
按照可持續發展觀的具體要求,“兩型社會”的建設與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促進美麗四川的發展,以開發利用本地新能源資源為重點項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開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促進資源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同樣,“兩型社會”建設與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不僅是解決了當前能源危機的困境,造福四川。更重要的是,“兩型社會”建設與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可以使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迎刃而解,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型社會”建設與四川新能源開發利用,以全局的觀念思考問題,必將得到踐行,最終得以實現。
在全世界范圍內,新能源開發利用,都還存在技術上的缺陷和市場前景的迷茫,新能源開發一時間還難以形成大規模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兩型社會”建設中四川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需要吸取各方面的有益經驗,政府應該及時的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
3.2.1 融資政策
據美國能源基金會與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聯合預測,2005-2020年,中國能源/節能環保等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需求大約為7萬億元,單個新能源項目投資動輒就有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11]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項目,企業自身是肯定無法大包大攬。不僅如此,新能源開發利用,從一開始就得投入大量資金。在起步階段,用于關鍵技術的研發,到后面的大規模生產,都需要巨額資金。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得。所以四川省可以吸取西方先進的融資經驗,打破目前新能源開發利用的融資渠道僅依靠政府,銀行貸款等方式的單一性,采用國外已經運作成熟的風險投資、私募、碳金融等融資方式,建立投資融資長效機制。
3.2.2 法規政策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求: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國外新能源發展的一條主要經驗是采取強制性的法律手段保證政策保障目標的實現。我省應該借鑒經驗,相關法規政策的制定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第一,用法規來鼓勵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鼓勵創新,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步伐;第二,懲罰破壞生態的傳統產業,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發展環保產業,以此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新能源開發利用,關鍵在于技術攻關,只有實現科技領路,才能使得新能源產業成本降低,提高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的思想。因此必須加大新能源科技的研發力度,以四川各所高校的、科研機構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為依托,從事新能源的研發工作。另外,四川可以聘請國內外研究專家,成立一個“四川新能源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攻克技術難關。
[1]羅強,王成普.四川的能源問題與可持續發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8,(6):268.
[2]吳江,李林.四川能源消耗水平、能源效率與經濟增長[J].四川省情,2009,(2):70.
[3]魏菱,鄧新華,劉仲秋.四川省酸雨污染現狀及趨勢分析[J].四川環境,2001,20,(4):65.
[4]王紅磊,劉文,全利.成都市霧霾期間氣象要素與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的對比分析[J].2013,32,(5):71.
[5]司凱,張琪.以新能源產業發展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30.
[6]孟祥林.四川能源現狀及其能源結構發展選擇—從中國太陽能第一樓談起[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48.
[7]杜項琬.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綜合卷[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332.
[8]王朝全,曾婷.新能源產業:四川的機遇"挑戰與戰略對策[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