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萍(勝利油田分公司現河采油廠二礦,山東 東營 257000)
多層非均質油藏的差異化開發,是以油藏高效開發為中心,強化地質認識,利用數值模擬技術,明確剩余油分布規律,結合各油層的壓力等資料,在井網井距、換層時機、注水方式等方面進行優化,力圖解決非均質油藏開發中存在的平面、層間、層內矛盾。在實施中強化油藏、鉆采、地面多學科融合整合、多技術集成優化。
由于儲層內部非均質性的差異,造成層內垂向上不同微相帶的水驅效果不同,剩余油分布不均并富集在強非均質性位置;受儲層層間非均質性的影響,剩余油常富集在儲層滲透率級差大、物性較差的單砂層內;在平面上,受砂體展布、規模、連通性及空間組合方式不同的制約,儲層中物性相對較差,滲透率級差大的微相帶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區和挖潛的目標靶位。
通過合成記錄標定,鉆井層位標定,保障地質和地震最大程度的接近,盡量減少矛盾,進行精細解釋,更重要的是將靜態的構造解釋成果與注水開發動態結合,進一步驗證精細構造解釋的成果。
首先尋找區域內不同時期沉積較完整的單井剖面,組合成對比剖面,再根據地層的接觸關系,沉積層序或沉積旋回和巖性剖面組合特征細分成不同級次的層組、小層乃至單砂體,并建立區塊內井與井之間各級次層組的對比關系,從而實現全區分層的一致性。利用巖性、電性資料,對儲層精細對比,研究各小層沉積相,沉積微相,評價各小層層內、層間及平面非均質性。
針對砂體物性差異大、層內與層間動用儲量差異大現狀,為了摸清開發潛力,通過加強地層模型、構造模型、儲層模型、流體模型和油藏模型的有機結合,建立三維油藏地質模型。
一方面利用油藏數值模擬技術,開展對剩余油研究,并與油藏非均質性進行對比。另一方面開展水驅前后儲層結構變化規律研究,根據注水對儲層沖刷改造程度,指定相配套的技術手段,對水淹層進行調堵。
深化油藏工程研究,優化開發方式和參數,提高油藏差異化開發效益。為確保措施工作量取得較高的產出效益,開展單層開發經濟技術界限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差異化單層開發方式研究。在縱向上,根據層間非均質性、油層厚度和隔夾層穩定性,開展了一套井網錯開層系、逐層上返或多層開發等開采方式的優化;在平面上,開展開采層系組合、換層開采時機、不同注采方式的研究(超前注水、脈沖注水、同采同注等)。在此基礎上確定差異化開發方案。
通過細分層系三套井網和一套井網差異化開發兩種方案進行指標對比,相同產油速度的情況下,差異化開發比細分層系開發的全區含水率要低;單井累產油量顯著提高;投入產出比降低明顯。縮小井距,提高注采對應率,可以增加縱向水驅程度,當井距小于200m后水驅動用程度明顯提高,井距縮小采收率明顯提高,當井距小于150m后采收率提高幅度很小,因此從經濟上考慮,井距150m最優。
針對多層非均質油藏的特點,結合油藏數值模擬和滲流特征的結論,確定分層壓力和含水情況,采用人為控制生產壓差的變密度射孔方式,在物性條件較好,砂體相對連續的油層,降低射孔密度;在孔滲條件相對較差,砂體不連續的油層,適當增加射孔密度,這樣有利于延緩含水上升,有效動用未動用的剩余油。
3.3.1 換層時機優化
根據開發實際數據,擬和含水率與采出程度的曲線,發現層段含水達到85%以后換層,開發效果較好,當一個開發井段含水達到85%之后換層開發,另一個井段達到含水達到85%之后,再采取合采的方式,能夠實現最終采收率的提高。
3.3.2 注水方式優化研究
分別擬和不同地層壓力條件下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的關系曲線,發現地層壓力保持在90%采收率最高,應對地層壓力低于0.9Pi的實施超前注水。擬和高滲高含水層連續注水和脈沖注水條件下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的關系曲線,脈沖注水效果明顯好于連續注水,脈沖注水方式有利于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采出程度。對于高含水油層,當含水達到92%實施脈沖注水效果最佳,根據實踐注水周期為注2月停20天采收率最高。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勝利油田某油區多層非均質油藏類型中部署選取三個井組,開展先導實驗項目。井距150米,共部署水井3口,油井11口,總井數14口。平均單井控制儲量8.6萬噸。油井根據分層壓力和分層含水資料確定如何分層開采;水井根據對應油井情況確定如何分注;生產過程中根據含水壓力情況進行換層生產。先導實驗項目取得了較好的開發效果,區塊日產油量穩步增長,由實施前的42噸上升至實施后的65噸,綜合含水穩定在60%上下。多層非均質油藏的差異性開發,在抑制含水的同時增加產量,提高了開發效果。其中方案設計新井X14-62井分三個周期對上部、中部、下部層位進行接替式開發,該井投產后日產量由初期的10噸下降到2噸、含水從60%升高到85%,換層生產后日產量提高到11.3噸,含水下降到38%,有力保障了單井開發效果和效益。
[1]瑞健;儲層平面非均質性對水驅油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2年04期.
[2]莫建武等;重層間非均質油藏水驅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